重化工業正在成為長三角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支柱之一。在長三角16個城市中,把石油、化工列為主導產業的有9個城市。長三角沿江沿海地區分布了至少10家以上規模的化學工業園區。與此同時,長三角也正在成為危險化學品事故高發地區,僅今年前5個月,在長三角發生的此類事故至少有10起。安監部門的人士“連覺也睡不安穩”。
由江浙滬三地聯手的長三角危險化學品聯控機制在巨大的壓力下開始建立。
化學課上的元素符號成為現實中的“危險源”
“液氯泄漏”、“鹽酸泄漏”、“有毒物品爆炸”……此類新聞在長三角地區媒體上出現的頻率正在增高。上海一位老工人納悶:“過去化學課上學的一些元素符號,怎么都成為一個個危險源了?”
記者在互聯網上搜索了一下,今年前5個月在長三角地區發生的危險化學品事故觸目驚心:
———5月30日下午,上海外環線一入口處發生車輛追尾事故,一輛槽罐車中的3噸鹽酸傾瀉在路面
———5月9日中午,杭州一輛運硝酸的貨車發生泄漏,周圍路段迅即封鎖。
———5月8日早晨,溫州龍灣一家溶解乙炔氣廠內的電石車發生爆炸。
———4月12日凌晨,江蘇無錫一家化工廠發生氯氣泄漏事故,周圍2000多名居民被疏散,多人入院觀察,幸無人員傷亡。
———4月4日中午,上海松江佘山無機化學品廠發生有毒氣體吸入傷亡事故,4人死亡,3人受傷。
———4月1日凌晨,浙江省溫嶺市區樂錦路上,一輛大貨車上的14桶化學品爆炸并引發火災,5間民房受損,消防官兵奮戰2個小時撲滅大火。
———3月29日晚,京滬高速公路淮安段發生一起車禍,致使液氯大面積泄漏,29人死亡,436名村民和搶救人員中毒住院治療,門診留治人員1560人,1萬多名村民被迫疏散轉移,直接經濟損失1700余萬元。
長三角成“危險三角洲”?
“散、亂是化工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此間安全生產專家對記者說。
僅僅一個上海,從事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使用、儲存、運輸和廢棄物處置的單位竟高達5500多家,涉及的化學品品種十分龐雜。每年從海陸空進入上海的危險化學品有4500萬噸,上海每天液氯的使用量就達700噸。雖然上海在杭州灣北岸已建立了世界級的化學工業區,意欲形成集中布局,但面廣量大的“存量”化工產業分布依然散亂,小規模、高能耗、低效益、安全隱患多的生產企業還大量存在。據上海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的統計,上海有超過100家的低效、高危化工企業。
危險化學品存儲、經銷和運輸環節更是險象環生。上海經營危險化學品的單位有1700多家,存儲方式和場所也是花樣百出,到現在有的連裝的是什么也不清楚。上海還有每年17萬噸的民用零星化學品在公交車、地鐵里搬來運去。
此間專家表示,如不盡快實施產業集約化,同時輔之以嚴密的監管體系,重化工時代的長三角將成為“危險三角洲”!
全程“聯控”開始啟動
上海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副局長吳春源說,目前長三角跨地區的化學品運輸,基本上有三個“不清楚”:始發及終點不清楚;運輸路線不清楚;路途動態狀況不清楚。
為了讓這些不清楚變為清楚,近日,江浙滬安監部門負責人在上海聚首,專題商討建立長三角危險化學品動態監控機制。據了解,這次會議之后,長三角地區將會有一系列變化:運輸人員都要持證上崗;危化品運輸車輛、船舶要設置十分醒目的特別標識;承運的車船都將安裝衛星定位系統,以便監管部門動態跟蹤,第一時間接收報警,并及時實施應急處置。
長三角化工產業的結構調整也在加快進行。浙江省臺州市通過在化工園區統一治污和統一原料配送等途徑,提升產業檔次和生產的安全性。上海將分布在11個區縣的101家“三無”化工企業(無立項批準、無規劃許可、無土地使用許可)列入“黑名單”,將采取果斷措施堅決予以關閉。上海還將建立化學品集中交易中心和集中存儲基地,使得化學品經營和生產企業逐步實現“零儲存”,使得事故幾率盡可能降低。此外,上海還開始探索建立民用化學品“點對點”的配送服務體系。今后油漆之類的民用化工品將像送礦泉水一樣送到居民家里,以免在公共場所發生危險和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