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消息 如果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那么對中國經濟而言,貧血就是未來5年中的最大發展隱患。
作為經濟發展計劃的一部分,《“十一五”發展綱要》將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公布
并接受審議,中國能源的根本戰略即將塵埃落定。記者了解到,有關能源戰略的提案和議案將在兩會上提交。
制定《可替代能源框架體系》
2月20日,兩會前夕的一個下午,北京化工大廈,一間不大的會議室里煙霧繚繞,8位能源界元老和全國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潔汽車專業委員會成員共30余人神情嚴峻。這里正在召開一個特殊的會議,議題是“盡快落實胡錦濤同志批示,促進可替代能源事業發展。”
這8位元老分別是全國政協原常委、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山西省原省委書記王茂林;全國政協委員、原化學工業部副部長譚竹洲;山西原副省長彭致圭;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蔡睿賢;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原 化工部技術經濟委員會常委方德巍。8人于去年聯名向國家主席胡錦濤提交了“關于推廣煤基醇醚燃料以替代汽油、 柴油的建議”。
倪維斗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缺油少氣,在未來五年里,必須堅持“以煤為主,多元發展”的方針。他說:長期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煤基化工業的發展。目前煤制甲醇技術成熟,包括占煤炭總儲量50%左右的劣質煤也可以被加工成車用甲醇。以試點地區山西省為例,不論用何種方式生產甲醇,成本都可控制在1000元/噸以內。
同時,可替代能源還包括乙醇、氫能、 太陽能、風能、原子能等。
另據發改委人士介紹:兩會之后,有關部門將根據《“十一五”發展綱要》精神,對各類替代能源進行系統研究論證,制定《可替代能源框架體系》,該體系有望于今年年底出臺。
三方面構建設新能源戰略藍圖
專家表示:新能源戰略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分別是:開源、節流、改革體制。
“開源”的根本是擴大國內供給。重點是提高勘探開發能力。據國土資源部地質勘察司司長仲偉志介紹,目前我國的石油開發程度僅為30%,天然氣開發程度更低,遠遠低于世界水平,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在立足國內的基礎上,中國三大石油公司應該更積極地“走出去”。
節流的根本在于降低能耗。爭取實現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標。
方德巍院士告訴記者,“統籌城鄉,合理布局”將是今后五年能源政策的重點。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的能源也是大問題。生物質能應該盡力滿足農村的需要。
體制改革的內容包括:組建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優化煤炭企業組織結構;深化電力體制改革,進一步落實改革方案;積極穩妥地推進能源價格改革,逐步形成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強化能源管理,健全能源開發監管體系。
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建設能源法律體系,制訂《能源法》將成為新能源政策的重中之重。目前,國務院已經把《能源法》列入立法計劃,研究起草工作正在有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