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山大學與廣州市合誠化學有限公司、廣州市天賜三和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采用中山大學孟躍中教授研發的利用二氧化碳合成全降解塑料技術,首期投資1.3億元建設一條萬噸級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生產線。據悉,該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減少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該技術是由中山大學環境材料研究所孟躍中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廣州市科技局重點專項支持下,經過4年攻關完成的。采用該技術目前已在河南天冠集團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5000噸/年工業化生產線,該生產線可將天冠集團酒精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用來合成全降解塑料。目前中山大學在利用二氧化碳合成全降解塑料領域居領先水平,其工業化技術曾獲得2007年度中國環境保護科技獎三等獎。
二氧化碳合成全降解塑料技術是世界關注的熱點。目前市場上的塑料制品大多以石油為原料制成,成本高,且使用后不易降解,污染環境。運用該技術后,可將二氧化碳廢氣回收代替石油,直接生產全降解塑料制品。在該技術中,二氧化碳占到原料用量的40%以上,不僅可生產日常使用的塑料餐具,也可用于工業塑料的生產。該技術一方面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節約石油資源;另一方面合成的塑料可完全生物降解,能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污染”危害,是一種典型的循環經濟技術模式。
該項目首期建設的萬噸級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生產線,年產值可達3億元。二期工程將在此基礎上將產能再擴建至5萬噸,項目全部完工后產值預計可達20億元/年,由此每年將減少4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據項目單位介紹,首期1萬噸/年規模裝置生產的塑料產品的價格會高于普通塑料產品,但二期產能達到5萬噸/年時,其規模效益優勢就可以充分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