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在1999年之后似乎就開始步入收獲期,除了GDP保持較快增速以外,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率在經歷了1989年至1999年長達10年的緩慢和持續下降之后開始轉為加速增長。而在2000年之后,幾乎所有行業的盈利水平也開始加速增長,尤其是中上游產業更加突出。發展至今,宏觀經濟過熱跡象逐漸顯現,相應的調控政策也頻頻出臺,受行業自身周期性特點以及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加強節能降耗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行業發展過程中的“幾分歡喜幾分憂”也正在加劇各行業“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分化,宏觀經濟的結構調整也在此過程中有序推進。基于投資視角的行業配置,也不得不在關注“趨勢投資”的同時重視“主題投資”,從宏觀、中觀角度來把握行業及相關上市公司的投資機會。
一、各行業盈利概況比較分析
1、行業未來發展的四種情況
關于行業盈利能力及發展趨勢的判斷,有著不同的指標和方法,這里我們將其歸納為以下四種情況:
(1)利潤增幅較大且增速加快,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盈利水平正在提升。如果利潤率也同時提高,則意味著行業有較強的獲利能力,行業目前的景氣發展具有較強持續性,意味著行業正處于成長階段;
(2)對于利潤增速和利潤率基本穩定的行業,則更大程度上或將保持此前的發展勢頭,也即行業發展處于成熟階段;
(3)對于利潤增速明顯放緩,利潤率也在下降的行業,則需要謹慎對待該行業目前的景氣狀態是否能得以維持,也即行業有可能步入衰退階段;
(4)對于利潤增速顯著,利潤率明顯提升尤其是利潤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的行業,需要關注這些行業是否面臨業績向好的拐點,這類行業或許將在來年步入快速成長階段。
2、全部工業企業的數據統計分析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實現GDP總額166043億元,同比增長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增長11.1%、二季度增長11.9%、三季度增長11.5%,三季度雖然比二季度小幅回落0.4個百分點,但增長速度依然很高。
從各行業的盈利情況來看,1-8月份,39個工業行業共實現利潤1562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7.02%,增幅同比提高7.91個百分點。其中,創造利潤較多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五大行業;對總利潤增加貢獻較大的前五大行業分別是: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根據此前對行業發展四種情況的歸納,我們對各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如下判斷:
·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等七大行業正展現出持續、快速的發展勢頭;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塑料制品業等七大行業將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態勢;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行業的景氣是否延續,需要謹慎;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景氣提升態勢有所顯現。
3、上市公司三季度報表的統計分析
為了從行業角度來了解上市公司的代表性,我們參照全部工業企業中的行業分類,選取與全部工業企業相近的38個行業來進行比較分析。
根據此前對行業發展四種情況的歸納,以及對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主要指標的分析,我們認為:
·金融服務保險業、房地產業等兩大類行業,以及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飲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醫藥制造業等七大行業仍將保持持續、快速的發展勢頭;
·煤炭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橡膠制造業等三大行業將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態勢;
·電子元器件行業景氣提升的態勢有所顯現;
·紡織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兩大行業的景氣或將難以保持此前的景氣狀況。
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主要指標的統計分析結論與我們對工業企業統計數據的分析結論基本一致。但在工業企業統計數據的比較分析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食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等顯現出相對較好發展勢頭的行業,在上市公司的數據比較分析中并沒有顯示。我們認為,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到上市公司數量及質量的限制,上市公司數據分析中所顯示的行業狀況未必能全面反映相應行業的發展概況。因此,對此類行業的新上市公司我們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二、央企整合:三類行業面臨市場格局的重塑
盡管央企整合、整體上市這一熱點已經是貫穿2007年全年的投資主線之一,但根據目前央企改革的進展和思路來看,央企整合高潮有望在2008年掀起。因此,由央企整合引發的相關行業及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資產注入無疑也將是2008年的最大熱點之一。
截至目前已有77家央企參與了41次重組,央企戶數由196家減少為155家。根據國資委對央企的整合思路,央企整合將對以下三大類行業的市場競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第一類:關系到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如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行業,這類行業已在2006年12月出臺的《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中被明確列為央企重要布局的七大行業。
第二類:國有經濟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和未來可能形成主導產業的領域,這類行業主要涉及到建筑、汽車、電子信息、重大裝備制造、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
第三類:對于國有企業業績普遍不高的商貿流通、服務業等行業,國有資本將適時退出。
我們認為,央企整合意味著相應行業的市場格局將面臨重新布局。第一類和第二類行業中的相關上市公司將獲得優質資產注入機會,從而在獲得外延式擴張同時實現內涵式發展。而第三類行業及上市公司的機會在于,民營資本進入將加劇這些行業的競爭,相關上市公司將獲得來自于民營資本的資產注入,從而實現自身的主業轉型或是進一步做強做大。
截至目前,央企整合已在第一類所涉及的七大行業中全面鋪開:石油石化行業的三大央企已開始對旗下上市公司以私有化方式進行了全面整合;軍工中的造船子行業中的兩大央企之一的中船重工已進入第一輪整合期;通訊業的整合也是醞釀已久;電力電網類央企已表示出強烈的整合意向。其中,軍工和電力兩大行業所屬的央企旗下A股上市公司眾多,資產結構復雜,整合意愿強烈,可以重點關注。
三、節能減排:受限行業及其相關設備行業有望重生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相關對中國環境污染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估計表明,環境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是國民生產總值GDP的3%-10%。
繼2007年6月3日國務院授權新華社發布《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確2010年中國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之后,6月4日,我國政府又公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可見,政府治理環境污染的決心不可小覷,政府加大節能減排政策的落實力度以及陸續推出的降低個別行業出口退稅、以計價方式征收資源稅等相關政策的實施,勢必將對相關行業與企業的未來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根據國務院頒布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在“十一五”時期重點提出節能減排的行業覆蓋電力、鋼鐵、建材、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焦鐵、煤炭和平板玻璃等13個行業。我們認為,在這些行業尤其是火電、水泥、煤炭、鋼鐵、有色金屬和造紙業等行業中,節能減排政策將對這些行業產生如下影響:一、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業被關停并轉,將加劇這些行業的整合力度,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得以提高;二、產能過剩行業的供求關系將發生變化,價格有望提升;三、行業內具有壟斷優勢和技術優勢的大企業,自身節能減排壓力相對較小,市場份額也有望在市場集中度提高過程中增加,這無疑有利于行業整體盈利水平的穩定或提升。
其次,淘汰落后設備、升級現有設備是完成節能減排任務中的重要舉措,這無疑為電力、煤炭、造紙等行業的大型先進設備生產商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最后,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拓展水、風、太陽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未來主要的產業發展方向。相關的環保設備行業和新能源設備行業應受到重視,如污水處理設備、除塵脫硫設備、風電設備等行業。
四、人民幣升值:影響兩類行業成長速度
僅就對單個企業的影響來說,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會改變企業資產、負債、收入、成本等賬面價值,通過外匯折算差異影響其經營業績。而對行業發展而言,人民幣升值所導致的資本成本和收入提升將在長期內改變宏觀經濟結構,重新賦予行業不同的成長速度。歸納起來,人民幣升值將對進口比重高、外債規模大、或擁有高流動性或巨額人民幣資產的行業是長期利好;而對出口行業、外幣資產高或產品國際定價的行業沖擊較大。具體而言,下列行業將受益于人民幣升值:
房地產行業:人民幣升值將全面提升國內地產的資產價值,因此,房地產業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行業;
金融行業:銀行、證券等金融行業屬于經營貨幣和資本業務的資金密集型行業,由于具有較好變現能力和流動性,屬于高人民幣資產行業,因此將吸引國際資金大量流入,從而受益;
機場、港口、鐵路、高速公路:這類行業具有資源有限、壟斷性或建設周期較長而供給彈性較小的特點,人民幣升值將提高其投資價值;
航空、電力、煉油、造紙、工程機械:這些行業受益于原材料或設備依賴外國采購為主而導致的成本降低,或大額外債而導致的還本付息所產生的匯兌損益方面的收益;
高科技行業:高科技行業在關鍵科技知識產權上還不具有優勢,在一定時期內還將保持大量進口勢頭。在匯率升值前提下,能保持自己在成本方面的優勢。
與此同時,人民幣升值也將對下列行業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紡織業、家電、建材:這類行業以出口型為主,人民幣升值將很大程度上削弱這些行業的產品競爭優勢;
外貿企業:外貿企業在產業鏈中處于劣勢地位,進口業務很難從人民幣升值中獲取超額利潤,但是出口業務則會遭受重大損失。
另外,采掘業、石化業、有色金屬業等行業由于產品定價國際化,也將會受到一定沖擊。
五、通貨膨脹:資源類行業及下游消費類行業相對受益
自2007年開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特別是3月份以來,漲幅連續8個月超過3%的警戒線,8月份CPI達到6.5%,創下近12年新高。9月份CPI略有回落降至6.2%,但10月份CPI再度反彈摸高至6.5%,這一定程度上預示流動性泛濫所引致的資本市場估值泡沫正在向實體經濟延伸,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通貨膨脹跡象十分明顯。
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對企業盈利整體不利,從而會影響行業的成長速度,但資源類和下游消費類等兩類行業將會獲得更為有利的發展。
資源類行業一般具有某種資源壟斷優勢(自然資源優勢、行政資源優勢、品牌優勢等),在通脹環境中不但可以轉嫁部分成本,甚至還可以獲得超額收益。這類行業主要包括有色、煤炭、石化、電力等擁有能源、資源儲備的行業,以及種植業、林業、房地產業、旅游景點、水電氣等公用事業。
由于中國目前對部分資產類價格實行控制,基于控制通脹要求,這些非市場化定價的生產要素價格還將維持在較低的價格水平上。但大部分下游行業處于市場化環境中,在通脹環境中價格將跟隨上升,因此部分下游行業在通脹環境中可能會享受到更大的利潤空間,毛利率明顯上升。這些行業主要是消費類行業,如航空、高端食品飲料、百貨零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