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統計,2006年廣東省出口各類塑料制品51.5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12.6%。2007年1月份,廣東省出口塑料制品5億美元,比2006年1月份增長26.2%。
隨著塑料工業的快速發展,近兩年廣東的塑料制品行業成為極具活力的產業,塑料制品出口呈現一派紅火的場面。但企業缺乏規模、外部市場風云變幻等因素制約著塑料制品出口的進一步增長:
一是企業規模小,未能形成規模生產,產品檔次低。2007年1月份,有塑料制品出口記錄的廣東省企業多達704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87家,但出口總值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僅3家,100萬美元以上的僅78家。民營企業在出口中表現活躍,僅1月份就出口1.3億美元,增長33.3%。但民營企業相對技術裝備較為落后,特別是其中有許多小企業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產品檔次較低。同時,國內市場“跟風”現象嚴重,中小企業基本上沒有屬于自己的品牌,產品往往是“大路貨”,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主要靠走低端價格路線取得出口。
二是外部因素掣肘塑料產業的發展。國內生產的塑料日常用品和工藝品中,部分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DOP增塑劑,由于國內現行的法規中尚未明確增塑劑的最大允許量,而歐美日韓等國已紛紛出臺標準和法規,這將可能引發塑料制品對上述國家出口受阻;同時反傾銷問題也不容忽視,歐盟2006年對產自中國和泰國的塑料袋展開了反傾銷調查,并對從中國和泰國進口的塑料袋征收反傾銷稅。
三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廢塑料進口替代效應顯現。2006年原油價格上漲,帶動其下游塑料原料價格上漲30%以上,而同期塑料制品價格上漲僅8.5%,遠遠低于原材料上漲速度,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減小。同時,塑料原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引發了廢塑料的進口替代效應,2006年廣東共累計進口各類廢塑料14.1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25.7%。利用廢塑料替代塑料原料生產塑料制品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企業成本,但由于廢塑料質量參差不齊而且有些甚至未經處理就進口并投入生產,因此,會導致用廢塑料制成的塑料制品質量堪憂,而且廢塑料的大量進口也易在當地造成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