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已對臨床工程師制度立法20年,而歐美國家醫院中臨床工程部門已相當普遍時,我國的醫療機構卻面臨著該職位嚴重缺乏的局面。
《第一財經日報》從昨日舉行的中國醫療器械設備論壇上了解到,由于我國對于臨床工程制度沒有規范的立法和認證等制度,使得醫院的醫療設備一直存在資源浪費、有人用沒人管等多種問題。
儀器使用開發率僅30%
按照日本《臨床工程師法》定義,臨床工程師是指取得資格執照,并在醫生指導下從事生命維持裝置操作、維護保養和管理工作的專業人員。而在歐美醫院中,臨床工程師的業務還包括醫療設備購置前的評估、論證等。
“雖然我國部分醫院中已經有從事這方面的人員存在,但由于國家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系統,也沒有對其進行資質認定,因此,由于各醫院各自水平和要求不同,這部分人員的水平也參差不齊。”中華醫學會工程學分會主任委員彭明辰對記者說。
由于沒有臨床工程師對醫療設備進行各方面的監管和維護,各種問題也隨之暴露。
北京佑安醫院院長李寧表示,目前各大醫院普遍存在著儀器設備引進購置與應用開發、效益評估等相脫節的情況。
“我國三甲醫院的醫療設備是全球最先進的,但管理上卻很不到位,而諸如CT等儀器的功能開發率只達到30%,資源嚴重浪費。”李寧說。
而由于醫生對于醫療設備的知識跟不上其日益更新的速度,儀器一旦出現故障,醫生無法做出判斷,只能依靠廠方維修,這通常需要花費很長的周期。同時,由于平常沒有人對其進行保養,也大大縮短了儀器的使用壽命。
呼吁盡早論證立法
據彭明辰透露,早在2004年,國家教委在確定生物醫學工程四大方向時,就已經提出要建立臨床醫學工程的課程。而目前,上海理工大學等高等院校也已經設立了這一學科,但是,目前卻依然面臨著缺乏教材和師資的狀況。
當各大醫院醫生培訓已相當成氣候時,臨床工程人員的培訓卻嚴重欠缺。“其實醫院方面很想把這部分人員送出去培訓,但卻不知道該往哪里送。”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馮曉源說。
“應該盡快對臨床工程技術制度進行論證,并早日建立臨床工程師法。”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院長酈鳴陽說。
目前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已經建立了臨床工程方面的研究會,而衛生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國醫學裝備學會等都已相繼組織或啟動了醫學工程師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