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轉發了發展改革委《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這是我國第一次將生物產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產業進行整體規劃部署。日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就《規劃》的有關內容和精神在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進行了解讀。
內涵豐富
張曉強說,生物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中正在蓬勃興起和迅猛發展的一個戰略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生物農業育種等行業已初具規模,同時許多新的產品、新的行業正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如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基材料等。正是因生物產業尚處于快速發展的初期階段,目前國際上關于生物產業的范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和界定。為便于研究和國際比較,經征求國內有關部門和專家的意見,大家普遍認同,生物產業是指將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應用于生產以及應用于經濟社會各相關領域,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統稱,主要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目《規劃》是按照這一定義和范疇進行研究編制的。
意義重大
發展生物產業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什么意義?張曉強指出,當前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歷史經驗證明,這一時期是發展中國家把握歷史契機,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生物技術是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健康、食物、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最具潛力的技術。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迫切需要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等行業。
發展生物產業是堅持以人為本、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迫切需要。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特別是隨著我國人口的繼續增長和快速進入老齡社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必須要大力發展防治重大疾病、傳染病、流行病的診斷試劑、新型疫苗和藥物,改變大量進口藥品、藥價過高的局面。
發展生物產業是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在當前人口壓力日益嚴重、可耕土地資源十分緊張的形勢下,保障糧食安全、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需要依靠生物技術科研成果,大力發展生物育種、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加快土壤的生物修復與治理,實現優質、高產和功能化、綠色化的農業生產目標,推進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現代農業轉變。
發展生物產業是緩解石化能源緊張、實施循環經濟的迫切需要。我國能源供求矛盾比較突出,石油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緩解能源緊張,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既要鼓勵節約,還應積極發展新的、可再生能源產品。以非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為代表的生物能源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同時生物基產品具有可自然降解、環境友好的特征。從目前的技術狀況看,發展生物能源與生物基材料是發展新能源和循環經濟的最重要途徑之一。
發展生物產業是保障國家生物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來,我國面臨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形勢嚴峻。為有效保障國家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必須具備對生物病毒、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與應對能力。
重點突出
談到“十一五”期間生物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方向和重點時,張曉強說,總體上講,就是要充分發揮我國特有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面向健康、農業、環保、能源和材料等領域的重大需求,堅持自主創新、國際合作、重點突破、集聚發展、市場主導、政府推動的原則,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保護特有生物資源,保障生物安全,使生物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中國獸藥114網,并為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奠定堅實基礎。為此,《規劃》提出了八個方面的發展重點與任務:
一是圍繞解決重大疾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治、保障健康和有效緩解廣大低收入階層就醫吃藥難的問題,大力發展新疫苗、生物工程藥物、小分子藥物、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等。
二是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保障糧食安全為核心,加速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等重要農作物和畜禽、水產新品種的繁育和產業化,發展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綠色農用生物產品。繁育和產業化,發展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綠色農用生物產品。
三是發展生物能源,推動高產、高含油且環境適應性強的能源植物新品種培育和產業化,提高非糧原料燃料乙醇規模生產的轉化效率,加快生物柴油產業化,有效緩解化石能源日趨緊缺的矛盾。
四是發展生物制造業,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質原料生產乙烯、聚乳酸等大宗原料化工品,緩解我國材料工業對石油等一次礦物資源的過分依賴;大力推進高品質的重要酶制劑的工業生產和應用,全面提升食品工業、飼料工業、輕化工業等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
五是在生物環保領域,將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處理城市污水、垃圾,加快生物技術對鹽堿地等低質土地改良步伐,研究推廣荒漠綠化植物新品種。
六是實施九大專項。圍繞具有戰略性、高關聯性和高滲透性特點的領域,實施疫苗與診斷試劑、創新藥物、現代中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育種、綠色農用生物產品、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和微生物制造專項,加強技術創新能力,促進新技術的產業化,培育新興產業。
七是加強生物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開展生物資源普查,基本摸清我國生物資源基本狀況,促進生物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八是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組織制定生物安全技術標準,完善生物安全監控技術手段,確保生物安全。
抓好落實
關于如何落實好《規劃》,張曉強指出,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通知的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應認真組織《規劃》的實施。目前,發改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抓緊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制訂《關于促進生物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要根據生物產業發展的特點,借鑒國際經驗,針對當前生物產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從完善體制機制、加強自主創新、拓展投融資渠道、加大財稅政策扶持、創造良好市場環境等方面提出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
二是制訂重大專項實施方案。要根據《規劃》要求,進一步細化重大專項實施的具體內容和工作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九大專項的實施。
三是推進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要按照生物產業集聚化發展的特點和要求,加快推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產業集聚度高、創新能力強的綜合性和專業性生物產業基地。
四是推進生物產業行業組織的建立。要在廣泛征求有關部門、機構和企業、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形成設立國家生物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中國生物產業協會和國家生物產業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的基本框架,并按照成熟情況逐步設立。國家將充分發揮這些行業組織在重大問題與政策咨詢、標準制修訂、行業自律、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促進生物產業的健康發展。
張曉強最后表示,當前,生命科學正在向揭示生命本質規律和控制生命過程方面快速發展,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正在農業、醫藥、能源等領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世界生物技術發展已開始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未來幾年將會出現新的快速增長時期,正在形成充滿活力的生物產業群。1995年,全球生物藥品銷售額占整個醫藥工業的比重不到4%,2005年已迅速提高到11%。據有關資料,全球研制中的生物藥物超過2200種,其中1700余種已進入臨床試驗。專家預言,在新世紀,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將在醫藥、農業、環境、能源等領域引發新的產業革命,為解決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健康、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提供強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