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油氣綜合遙感勘查技術研究”課題歷時10個月,日前取得階段性的研究成果。
該課題提出一系列可供綜合遙感探測海洋油氣的有效標志,開發了各項針對這些標志的信息提取技術,以海洋油氣遙感信息系統為支撐,建立遙感異常綜合分析、評價體系,構成一套以綜合遙感技術為主體的海洋油氣資源前期探查的實用系統,同時對研究區進行了遠景靶區的預測。該課題在油氣遙感技術集成、衛星海洋高度計數據實現局部構造識別以及海洋油氣資源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創新性成果與認識。
該課題于2006年4月正式立項,由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主持,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牽頭,并邀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最終形成四方合作課題“海上油氣綜合遙感勘查技術研究”,這是首次就海上油氣資源綜合遙感開展研究機構與企業的合作,使研究機構的設想更加務實。
“我雖然是已經退休的研究人員,但仍然時常關心在職時的研究方向。2005年看到當時國內外油氣資源的形勢,在所領導的指點下,向溫家寶總理反映了我們的一點看法,沒想到總理對這一建議十分關注,我們非常感動,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把這項工作做好!”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研究員朱振海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朱振海說:“我國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潛力十分可觀,但勘探程度還較低,近海探明的油氣地質儲量占資源總量的比例較小,從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加速我國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十分必要。”他和該所另一位在職研究人員黃曉霞關于加強海洋石油新技術、新方法研究的建議,于2005年6月獲得溫家寶總理批示后,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及時整合所內精銳力量成立了海洋油氣研究組。各大石油公司紛紛與他們探討開展海洋油氣資源綜合遙感勘查的可行性,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當即表示支持。
在海上進行油氣勘查,不管是采用航磁、地震或是其他方法作業,均要受到環境條件的限制,而且很容易涉及外事糾紛。利用綜合遙感勘查技術,可以避免這一問題,同時可以縮短勘探周期、節省勘探成本,加速成果早日問世。
不過,朱振海也同時表示:“綜合遙感勘查技術雖然經費少、速度快,但精度低,更多的是提供一些前期勘探參考信息,指出哪兒可能有比較好的油氣聚集,只能提供遠景勘探靶區,起輔助作用。”
“我們以前有過在海上進行遙感油氣勘查的基礎,否則也不敢貿然給總理寫信!”朱振海說。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開展的海洋油氣遙感綜合勘查技術研究起始于1996年,在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安排的重大科研課題支持下,在應用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海洋油氣遙感勘查技術,并在渤海部分地區進行了油氣遠景預測。該項研究于1998年提出6個遠景靶區,其中4個遠景靶區分別與已知大油田相對應。此后,據2000年新聞報道,第六遠景靶區被美國菲利普斯石油公司鉆探證實為6億噸大油田;今年5月3日新聞報道第五遠景靶區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鉆探證實為10億噸大油田,從而說明海洋油氣遙感技術具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課題研究區域確定于珠江口盆地的中南部,包含部分已知油氣田和待勘探開發區。該區域海況復雜,對于綜合遙感勘查技術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課題于近日通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科技發展部組織的專家組驗收。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科技發展部總經理董偉良表示:“課題取得了比課題論證預期的更多和更好的成果,課題的研究方法科技含量高。本次課題是一項試驗性的研究,是整體研究的開端,期望未來能夠將該項技術應用到深水區,特別是目前實物作業有困難以及與周邊國家有爭議的南海海域,將有遠景的區域篩選出來進行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