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石化的“第一漲”吹起全民集結號 |
|
2008-1-15 和訊網 |
|
讓廣大普通勞動者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是現階段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收入分配滯后于經濟增長速度且分配不均衡的情況下,努力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也是進一步改善民生工作的應有之義。因此,公眾對漲工資無不翹首以盼。
然而,2008年漲工資的“第一槍”卻出現了幾乎一邊倒的“討伐”浪潮。原因不為別的,就因為打算漲工資的是壟斷企業中石化。根據有關報道,此次中石化準備給全體人員普漲工資,且人均漲幅在300~350元。
當然,中石化漲工資的理由也似乎是很充分的:除了本系統內的人員對現行工資較低而日漸不滿外,還有更有力的支持者國資委作后盾。這不,去年4月份國資委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職工工資收入狀況的調查明明白白地顯示,壟斷行業的工資增長率遠遠低于競爭行業。
壟斷行業的工資不如競爭行業的工資?這究竟是事實真相還是在考驗老百姓的智力?前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一位副部長不是在公開場合講過:包括石化在內的壟斷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到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之間嗎?
到底孰是孰非,我們暫且不管。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平均”二字迷惑了群眾的頭腦。
如果說,以中石化為代表的壟斷企業職工平均工資目前不是很高,恐怕也不是虛言。畢竟,在老百姓的口誅筆伐中,在管理層三番五次下令“限高”后,普通員工的工資增長確實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就以這次醞釀的漲工資幅度來看,平均漲幅也大致在10%上下,相比GDP超過11%的增幅和高達40%多的凈利潤增長速度(按中石化去年前三季度的報表數據),這樣的工資上漲也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不僅如此,即使是相對于全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18.5%的增幅(截至去年前三季度),中石化的工資調整似乎不是“高”而是“低”了。
但是,應該清醒看到的是,“平均”工資背后無法掩蓋壟斷企業內部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這也正是廣大老百姓包括壟斷企業內部普通員工最為不滿的地方。據有關部門不久前對上海部分國有企業的調查發現,一些企業集團的正職經營者,最低年薪為20萬元左右,經營者的實際工資收入大約是高收入的一線職工的10倍左右,是一般收入一線職工的20倍左右,是低收入一線職工的30倍左右。顯而易見,國有企業內部的收入差距已經大大超過我國城鄉之間或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
而隨著國有壟斷企業紛紛改制上市,公司高管與普通員工之間的收入差距更為驚人。據統計,在2006年度,全部上市公司前三位董事報酬總額平均為73.38萬元,前三位高管報酬總額平均為82.24萬元。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資委的調查發現,沒有一家中央企業年平均工資超過10萬元,而且只有一至兩家收入超過5萬元,99%的央企年均工資都在5萬元以下。高管的高收入更襯托出普通員工的收入水平低下。消除壟斷企業內部收入分配懸殊,恐怕也應該成為壟斷企業工資改革的一大重點。
還應該引起關注的是,中石化2008年的“第一漲”會不會引起其他壟斷企業以及競爭性企業的連鎖反應。客觀地講,目前我國工資普遍上漲的沖動十分強烈。這一方面是由于長期低工資水平的歷史“欠帳”,因而企業“讓利于民”應該是改善收入分配狀況的必要舉措;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新勞動法的實施和各項社會保障覆蓋面的擴大與保障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職工的“隱形”收入。此外,物價上漲水平的加劇,也增加了勞動者加薪的理由和“話語權”。
從切實改善民生的角度來看,雖然采取措施壓制壟斷企業高工資的“限高”政策依然有存在的必要,但如何盡快提高包括壟斷企業普通員工在內的中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水平,才是壟斷企業收入分配改革以及宏觀調控政策的真正著力點。(來源:和訊網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勞工問題研究中心副教授) |
(責任編輯:藍劍) |
|
【查看評論】【大
中 小】【打印】【關閉】 |
|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
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
|
發表 對“
中石化的“第一漲”吹起全民集結號 ”的評論. 標 * 號的為必填項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