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王永利在科隆參加完總部的活動后,飛回了中國。作為朗盛化學大中華區總裁,王永利在開拓業務的同時,也在不斷尋找合適的并購機會。
就在3個月前,朗盛剛剛并購了中國金山氧化鐵工廠,后者是中國最大的氧化鐵生產設施之一。
材料上漲、金融危機……對于朗盛這家德國的新銳化工企業而言,既是挑戰,也意味著更多的并購機會。
“在當前的形勢下,如果不能繼續通過并購來壯大自己,我們就可能被別人并購。”朗盛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成為了朗盛應對挑戰的關鍵。
“我們目前‘工具箱’中的工具包括提高價格、增加產量、高度關注‘金磚四國’即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并不斷提高效率。”朗盛管理董事會主席賀德滿(Axel C. Heitmann)說。
對于朗盛而言,原材料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壓力顯而易見。
“我們的行業是一個能源密集型行業,居于高位的油價對我們的生產制造形成了一定價格風險。化學行業既受到信貸緊縮的影響,同時還受到全球市場經濟滑坡和通貨急劇膨脹的影響。”賀德滿說。
朗盛首席財務官常牧天(Matthias Zachert) 告訴記者,“2008年原材料的費用較去年同期已經有了大幅提升——第1季度同比上漲了6000萬歐元,第2季度同比上漲了8500萬歐元,預計第3季度和第4季度原材料成本還會有明顯的增加。”
但賀德滿表示,朗盛可以通過提價來轉嫁成本壓力。
他說,朗盛能夠做到這點的關鍵之一在于,“完全集中精力在朗盛所擅長的領域——聚合物、化學中間體和特性化學品。就這三個專業的化學領域而言,我們居于行業內的領先地位。而在這些領域內,我們可以最好地控制管理原材料成本周期,并可以通過朗盛的價值定價能力獲得極具競爭力的優勢地位。”
另一方面,賀德滿表示,他們的主要客戶群體集中在輪胎行業、化學行業、汽車行業、建筑行業和農用化學品行業。但并沒有過多地依賴于同一個行業。這也是規避風險的經驗之道。
在提價增產之外,朗盛還依賴于區域多樣化。
數據顯示,包括合成橡膠在內,朗盛在金磚四國的業務正以19.8%的速度增長,而亞洲地區的營業額增長達到了43%。
事實上,從2005年成立至今,朗盛逐漸將投資重點轉向亞洲。
賀德滿說,到2010年,朗盛在亞洲的投資將翻一番,占其資本支出的49%。這是應對幣值波動和原材料價格變動的天然保值措施,可以優化運輸成本。
在金磚四國中的中國和巴西,朗盛今年已經完成了兩起并購。
2008年6月,朗盛正式收購金山氧化鐵工廠;而在3月,朗盛收購了世界上第四大、拉丁美洲最大橡膠廠商——巴西Petroflex公司70%的股份,后者在巴西的3家工廠年產能超過44萬噸。
賀德滿表示,朗盛將繼續通過中小型收購加強其全球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