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制訂的《進口廢物管理目錄(2009年)》現階段正在廣泛征求意見。在這個征求意見稿中,廢輪胎及其切塊等被列入禁止進口目錄。對此,專家、企業家和相關行業協會表示,從我國橡膠資源現狀出發,推進廢輪胎綜合利用,有助于緩解資源壓力,國家可適當放寬廢輪胎進口政策,將廢輪胎及其切塊等由“禁止進口”改為“限制進口”。
“從某種意義上說,進口廢輪胎可以緩解我國對國外橡膠資源進口的依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博士說。他認為,橡膠是國家戰略物資,目前在我國仍屬稀缺資源。由于國內生產不足,進口量大,我國橡膠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其中,天然橡膠對外依存度已經由1997年的44%上升至目前的75%以上,排在石油、鐵礦、糧食等所有進口物資的首位。更何況,根據我國橡膠制品工業的發展趨勢,我國的橡膠產量和廢輪胎膠粉、再生橡膠產量還遠遠滿足不了國內需要。為此他建議,我國不妨適當進口廢輪胎及其切塊等,用于生產高附加值的再生橡膠或膠粉,以替代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的進口。
北京泛洋華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龐澍華認為,目前,由廢輪胎生產的再生橡膠和膠粉已經成為我國橡膠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我國共生產再生橡膠和膠粉220萬噸,替代天然橡膠約88萬噸——接近我國當年天然橡膠總產量的1.5倍,相當于節約1760萬畝橡膠園一年的產量。我國廢輪胎回收利用率已由2001年的44%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95%以上,回收利用率已領先世界。“發達國家面對日益增多的廢舊輪胎無法處理而感到發愁,但我國企業卻因廢舊輪胎資源嚴重不足而不能滿負荷生產。”中國輪胎翻修與循環利用協會復原橡膠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如林說。
中國輪胎翻修與循環利用協會會長周林燕表示,廢輪胎能不能進口關鍵在處理技術。如果廢輪胎處理技術不過關,二次污染嚴重,那么橡膠資源再緊缺也不能進。“這個問題我國目前已經有答案了。”她介紹,環保部已將廢輪胎深加工技術列入今年的《國家鼓勵發展的環境保護技術目錄》,指出該技術“將廢橡膠輪胎經過粗破機、粉碎磁選、纖維分離,再通過機械和化學方式使硫化橡膠分子中的硫化學鍵打開,而后再經過捏煉、精煉最后制成高品質再生膠。斷硫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冷凝后經生物凈化達標排放。捏煉、精煉過程中產生的廢氣經吸收后達標排放。”她說,“此舉為廢輪胎進口試點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與此同時,“現在的輪胎跟以前有本質的不同了,輪胎的環保性提高了。”中國輪胎翻修與循環利用協會副會長劉長說,“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的歐盟REACH法規,對在輪胎制造時使用的多環芳香烴的含量加以了限制,要求用其他環保型試劑去替代多環芳烴試劑,從而降低了輪胎對環境的影響。”另據劉長介紹,我國還出臺了一系列技術標準來規范廢輪胎循環利用行業的發展,如《硫化橡膠粉》和《再生橡膠》兩項國家標準已經于今年10月1日起實施。這些國家標準的實施,將極大地提高廢輪胎的高附加值、無害化利用水平。
周宏春認為,廢輪胎利用企業大部分屬勞動密集型企業,進口廢輪胎資源進行加工利用,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減輕我國面臨的就業壓力。據一項調查表明,美國積壓了8億多條廢輪胎,日本和歐盟積存了約2億多條。“這些國家之所以不用,或者是他們不缺這類資源,或者是他們缺乏利用的設備和技術,甚至是他們的勞動力成本高。而我國的國情則不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也有現成的技術和設備,以此生產高品質的再生橡膠和膠粉,進而替代天然橡膠或合成橡膠生產橡膠制品。”實踐證明,廢輪胎橡膠生產膠粉,廢橡膠和廢輪胎裂解生產炭黑、油品等,是減少橡膠資源消耗的.一個有效辦法。
周宏春表示,在國內廢舊輪胎回收體系沒有建立起來之前,建議調整相關政策,放寬廢輪胎進口條件并進行試點,以鼓勵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和管理能力,具備安全、消防、環保、清潔生產驗收達標的企業變廢為寶。
中國輪胎翻修與循環利用協會則向環境保護部建議,對廢輪胎進口采取配額管理,防止產生二次污染。該協會指出,鑒于我國目前還缺少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的產業政策、法律法規支持,為避免廢輪胎橡膠進口后處理方法不當引起的二次污染,建議將廢輪胎及其切塊、硫化橡膠廢碎料及下腳料及其粉粒從“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中調整到“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并實行配額管理。同時,申請進口原料的加工處理企業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生產過程必須通過環保監測驗收合格,且禁止倒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