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輪胎作為最重要的配套部件之一,也發展得如火如荼。據了解,去年我國輪胎產量為2.8億條,預計今年全國的輪胎需求總量將超過3億條,增幅在15%以上。然而,從國內汽車市場輪胎配套格局看,國外輪胎生產商占據了70%的轎車配套市場,自主品牌企業只占30%。而在商用車輪胎配套領域則恰恰相反,自主品牌輪胎制造商占據70%的份額,國外汽車制造商占30%。業內專家分析表示,自主品牌輪胎制造商在轎車配套市場上不占優勢的原因是受到了自身品牌知名度和生產規模的制約。
長期合作關系難以滲透
中國橡膠協會輪胎分會秘書長談玉坤向筆者表示,自主品牌輪胎之所以很難進入轎車配套市場,跟自主品牌目前的轎車市場格局有很大關系。目前合資企業生產的轎車占市場主流,像雪鐵龍、大眾、日產這樣的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幾十年的配套采購歷史,跟他們合作的輪胎企業也都是國際知名的生產商,自主品牌輪胎企業很難滲透進這種長期的合作關系。而且,轎車合資企業的外方也會在合資之初就簽訂照顧本土輪胎制造商的協議,使得自主品牌輪胎制造商沒有競爭的機會。談玉坤說:“國外汽車制造商和輪胎生產企業之間是有默契的,而且自主品牌輪胎的知名度不夠,人家根本不可能給你機會。”
米其林中國的一位知情人士向筆者透露,東風悅達起亞曾想為賽拉圖配備米其林輪胎,并進行賽道測試。結果是單圈時間米其林輪胎要比錦湖輪胎快4秒,即使有明顯差別,起亞方面還是堅持使用韓國錦湖輪胎。這位人士表示:“轎車合資企業中外方對本土輪胎商的保護十分嚴重,早就形成了固定的合作關系,即使是其他國際輪胎企業也很難打破這種格局,更不要說在轎車輪胎上經驗不足、品牌不強的中國輪胎生產商了。”
生產規模制約市場發展
從自主品牌輪胎企業自身看,生產規模也是制約其在轎車配套市場發展的內部原因。自主品牌輪胎企業目前產量大都在每年二、三百萬條,而大的國際輪胎企業生產規模至少每年1000萬條。自主品牌企業由于長期以來生產商用車輪胎,每年占據了大部分產能,在日益激烈的轎車輪胎配套領域難免顯得有些吃力。去年,米其林和固特異針對轎車市場推出“隨你行”和“保姆計劃”,都是應對自主品牌市場激烈競爭的有力舉措。而自主品牌輪胎企業沒有一家跟進,可以看出受生產規模的制約,有些力不從心。此外,業內專家表示:“自主品牌企業每年生產的斜交胎數量依然很大。但隨著路況變好,車輛性能提高,自主品牌市場對斜交胎需求量正在下降,如何轉化這部分產能,生產適合轎車使用的子午線輪胎也是自主品牌輪胎企業的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