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頂級媒介美國克雷恩集團近日評出的全球輪胎75強2007年業績排名,9月在《歐洲橡膠雜志》及美國《橡膠塑料新聞》發布。評選結果顯示,2007年全球總銷售額增幅為13%,達到1270億美元,同時也是世界輪胎工業效益最好的一年,大多數輪胎制造商都盈利,有25家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率在20%,占總數的30%。
排名呈現強者恒強特點
綜觀全球輪胎75強2007年業績的座次表,排名的格局與上年相比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法國米其林公司榮登榜首,并與日本普利司通公司、美國固特異公司3家公司合計銷售額621.5億美元,約占全球總銷售額的48.94%。而前10家公司的銷售額為920.8億美元,為全球總銷售額的72.5%,呈現出強者恒強的特點。
自1995年以來,全球輪胎75強的第一名、第二名一直是法國米其林和日本普利司通。今年桂冠爭奪尤為激烈。法國米其林今年奪冠主要得益于匯率的變化。在此期間,歐元/美元匯率變化為8.2%,而日元/美元匯率變化只有1.2%。接下來第三至十三位與2006年一樣,依次為美國固特異公司、德國大陸公司、意大利倍耐力公司、日本住友橡膠工業公司、日本橫濱橡膠公司、韓國輪胎公司、美國庫珀輪胎公司、韓國錦湖輪胎公司、日本東洋輪胎橡膠公司、中國臺灣的正新橡膠公司及新加坡的佳通輪胎公司。而第十四、第十五位有了細微變化,中國三角集團取代了中國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上升到第十四位。新入圍75強的有印度的鄧錄普印度公司(排名第四十位)、中國的四川海德輪胎公司(排名第五十九位)及天津聯合輪胎橡膠公司(排名第六十六位)。
全球輪胎75強排名格局之所以變化不大,是由于輪胎行業2007年呈現了平穩發展的態勢,各大企業間沒有發生重大的業務調整和并購重組的情況。歷史上業內有這樣一種流行的分類方法,將法國米其林、日本普利司通及美國固特異稱為第一梯隊;全球輪胎75強排行榜上的第四到第十一名或年度銷售收入在15億美元以上的企業被稱為第二梯隊;其他為第三梯隊。按2007年輪胎銷售額,第一梯隊最后一名美國固特異是第二梯隊第一名的2.52倍,表明第一梯隊與第二梯隊間存在著巨大差距,而這種差距不是短短一兩年時間所能消除的。因此,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三大巨頭在世界輪胎工業的地位非常穩固,已經成了近20年的基本格局。業內人士預測,上述格局在短期內不可能被打破,除非第二梯隊內部有一家吞并了該梯隊的另外兩家企業,但這種情況的發生幾率幾乎等于零。
中國臺灣的正新公司和新加坡佳通公司能夠進入第二梯隊,主要得益于其在中國工廠的成功。而第三梯隊每年都有一定變化,主要原因是相互兼并或者個別企業的快速發展。中國的三角集團及杭州中策已位列第三梯隊前茅,離第二梯隊只一步之遙。按目前發展速度,今后兩年內將有望躋身第二梯隊。另外輪胎企業的參與度也影響第三梯隊的名次。根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的統計,如果我國企業都參與排名,我國將有30家以上的輪胎企業入選75強,那時第三梯隊將是另一種光景。
經濟效益創近年來最優
全球輪胎75強去年業績報告還顯示出,2007年是世界輪胎工業效益最好的一年。75強中大多數輪胎制造商都是盈利的,報告虧損的只有韓國錦湖和美國帝坦國際公司。
排名前20名的輪胎企業全線飄紅,運營利潤率達8.4%,而2006年的前20名運營利潤率為6.1%,且其中有3家虧損。按營業收益排名,芬蘭諾基亞輪胎公司、德國大陸及中國臺灣正新公司的收益最好,運營利潤率分別為22.8%、16.2%及14.6%。按凈收益排名,諾基亞最好達16.5%,其次是中國臺灣的正新公司為13.2%,再次是韓國下世紀輪胎公司為6.8%。
按人均銷售收入排名,2007年前20名人均銷售收入為226967美元,比2006年212338美元上漲6.9%。日本東洋以人均431209美元排名第一,第二為芬蘭諾基亞人均404301美元。
業內人士分析,2007年世界輪胎工業經濟效益向好原因是需求驅動、原材料價格相對穩定及產量的提高。米其林運營利潤提高了1.6個百分點,達到近年最高點9.8%。米其林認為,整體市場需求增長,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有限及輪胎生產能力的提高是其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普利司通2007年銷售收入比上年增長13%,但利潤卻大增55%。普利司通也表示,全球輪胎的需求旺盛是公司擴大投資的動力,日本及歐洲輪胎需求恢復性上漲、中國強勁增長以及亞洲地區輪胎穩定上漲超過北美地區下降影響,企業產品的價格上漲超出原材料帶來成本上升,因而企業獲得了較好的利潤增長。
2007年中國輪胎工業效益也是最好的,總利潤創近年新高,虧損企業數極少,并由此引起新一輪的輪胎投資熱潮。
中國企業增長速度驚人
從公布的增長速度看,中國和印度的輪胎行業增長強勁。75強中,中國和印度共占27席,占總數的36%。中國及印度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率普遍在20%以上。特別是中國天津聯合輪胎公司實現了跳躍式發展,銷售額增幅居75強中首位,達到了239%;中國青島黃海橡膠公司也實現了75.4%的增長率;印度Falcon輪胎公司的銷售額增幅達80.6%。
近年來,以中國為首的亞洲經濟高速發展,刺激中國及印度新興市場的汽車銷售量及輪胎制造商對西方國家出口快速增長,使得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成為世界輪胎工業的熱土和制造中心。現在世界上十大輪胎公司在中國都建有輪胎廠。普利司通一家就在中國擁有4家輪胎廠,每年在中國的業務增長都在20%以上。
中國輪胎工業增長速度驚人,主要得益于近年輪胎投資規模的擴大。2006年和2007年中國新增輪胎生產能力3000萬條以上。中國大的輪胎企業如上海雙錢輪胎公司、杭州中策、三角集團等都新上了生產線。上海雙錢新建的如皋輪胎廠已達到年產250萬條全鋼絲載重子午線輪胎和10萬條全鋼絲工程子午線輪胎的生產能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載重子午胎生產廠。華南輪胎橡膠有限公司從化項目僅用1年時間就達到年產200萬條高性能輪胎生產能力,公司還計劃用6年的時間,將華南輪胎打造成為年產超2000萬條、年產值達100億元的國際化大型輪胎集團。杭州中策建成年產1200萬條轎車子午胎項目,成為目前我國最大乘用胎廠。河南風神輪胎股份公司正在投資數億元建設年產15萬條工程子午胎項目。
中國輪胎工業驚人的增長速度,其驅動力是國際市場特別是北美地區對中國高性能輪胎的需求增長。據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對34家內資輪胎企業統計,2007年子午胎出口交貨量比上年增長52.2%。全球性的工程胎熱對我國輪胎工業的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