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在2008紡織工業產業升級科技論壇上表示,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化纖企業運行艱難,企業應樹立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提高行業和企業核心競爭力這一中心,加快行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2007年,我國化纖工業總產能2572萬噸,產量2390萬噸,均已超過世界總量的一半。產量已提前完成“十一五”2350萬噸的目標。化纖出口也快速增長,已超過進口。2007年我國化纖共計進口111萬噸,出口154萬噸。2007年化纖的實際使用量達2346萬噸,占紡織纖維加工總量2/3。中國人均化纖消費量已達17.8公斤,而2003年只有10公斤,我國化纖工業超高速的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同時,化纖業發展中的問題與深層矛盾不斷顯現。同質化常規產品產能發展過快;原料資源短缺,國際依存度高,成本上升;競爭加劇,開工率下降;高新原創技術嚴重滯后,高新技術纖維發展緩慢;環境壓力難以支撐。當前中國化纖工業到了發展轉折期,必須實現由數量型向技術、品種、效能型發展的根本轉變。
蔣士成認為,未來幾年是我國化纖行業發展的關鍵期和轉折期。當前世界化纖格局已進行結構性調整,西方發達國家退出常規化纖生產領域,轉向高科技、高性能纖維以及生命科學等新領域,世界化纖生產的重點已轉移到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化纖行業、化纖企業也成為世界市場的競爭主體,中國的常規化纖品種生產以及一部分大型化纖企業已經具備與國際競爭者抗衡的能力,但我國企業在高科技、高性能纖維上,在新產品開發能力上,在現代化市場營銷手段以及現代管理科學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
蔣士成預計今后兩年企業還將面臨市場低谷。他給企業開出的良方是:采用更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對現有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或建設更具競爭優勢的裝置;加快產品結構優化調整,提高常規產品質量,大力發展差別化、功能化纖維,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化纖企業應與下游紡織企業聯動應用開發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