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將對三聚氰胺生產實行許可管理,目前工信部已完成《三聚氰胺生產許可條件》。業界專家表示,對三聚氰胺生產實行許可管理,提高了準入門檻,對于目前產能已經過剩的三聚氰胺產業向集約化、可持續健康發展都具有戰略意義。
2008年四季度,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市場環境惡化,也使多年來制約我國三聚氰胺產業健康發展的問題暴露出來。一是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目前,我國三聚氰胺產能過度擴張,從2006年到現在,短短3年三聚氰胺總生產能力增加將近1倍,產量增加了64%,不少三聚氰胺生產裝置處于停產狀態。多年來,由于市場消費需求的假象和許多企業著重于眼前利益,結構調整沒有實質性進展。二是三聚氰胺在許多國內企業中是附屬產品,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缺乏新技術開發實力。我國三聚氰胺雖然廠家數量眾多,但大多規模小、產量低,技術不夠先進、開工不足。中國三聚氰胺行業協作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三聚氰胺生產、消費與出口國。然而,國外三聚氰胺的單套裝置平均年產能為2.56萬噸,最大年產能為12萬噸,并且大多數裝置實際產量均已超過設計能力。國內已投產的生產裝置,單套裝置平均設計年產能不到0.57萬噸,最大年產能1.5萬噸。
業內人士指出,實行生產許可管理將加速和推進三聚氰胺行業重新洗牌,一些規模小、能耗高的企業將面臨退出。三聚氰胺行業下一步可通過重組及其他形式,將眾多小型企業組成企業聯合體,形成高技術含量、規模化生產的企業陣營。
第一,將促進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國內三聚氰胺總體消耗水平較高,主要原因之一是國內機泵、加熱爐等配套裝備效率低下。雖然部分聯產裝置的物能消耗已達到國外先進水平,但是限于聯產資源等,企業生產規模難以進一步提高。因此,亟待突破關鍵技術,提高配套裝備技術效率,穩定產品質量。
第二,有利于尾氣回收利用。實現整個三聚氰胺生產的技術經濟指標提升,合理地回收利用副產氣體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從而達到三聚氰胺和尿素能以最佳方案聯合生產的目的。利用'聯產'來推進循環經濟,是近年來三聚氰胺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既可通過與尿素聯產,降低三聚氰胺原料成本,又可通過與其他產業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提高尾氣的利用來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三聚氰胺產業國際競爭力,這方面的工作國內已經起步。
第三,有助于加大下游產品研發和應用力度。在國內,三聚氰胺產品已供過于求,其應用消費仍局限于傳統領域。要扭轉這種局面,須加大三聚氰胺下游產品的研發和應用,推動三聚氰胺產品的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拉動新興領域消費的增長。為此,要加大宣傳力度,從阻燃、環保和節約能源的角度出發呼吁立法,推進三聚氰胺后續加工產品盡快進入市場。同時,加快人造板、模塑料、水泥減水劑、蜜胺泡沫塑料和蜜胺合成纖維等下游產品的研究開發力度,大力開發新的應用市場,幫助和促進現有企業向深加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