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化產業進入不景氣周期的同時,又遭遇全球經濟衰退以及中東新建裝置集中投產的沖擊,石化產品需求大幅萎縮,同時新增產能遠遠大于需求增長,今后幾年石化裝置開工率將進一步下降。在3月13日結束的易貿資訊主辦的2009中國石化行業高峰論壇上,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舒朝霞指出,受金融危機的深度影響,全球石化產業過剩能力消化的時間將被延長,產業復蘇的時間也將從原來預計的2012年向后推遲,預計2014年才能進入下一個景氣期。
舒朝霞表示,2009年主要石化產品的價格會在2008年的基礎上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且初級石化原料的價格下跌幅度可能會大于下游石化產品,其毛利將比2008年下半年更加微薄。2005年時,石化行業處于景氣周期的峰值,之后盈利指數慢慢下降。表征景氣周期的四項指標(世界經濟增長率、國際原油價格、裝置開工率和產品毛利率)均顯示,2009年石化市場將進入低谷。本輪景氣周期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戛然而止,進入下行通道,意味著產品價格和毛利將大幅降低。石化行業正面臨著世界經濟衰退和石化市場周期性調整的雙重壓力,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舒朝霞指出,在景氣周期低谷期,沒有競爭力的裝置將會大量關閉,尤其是日本和歐洲的裝置將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
中國石油規劃總院煉化所所長張福琴說,2009~2010年中東和亞太地區新建乙烯裝置將集中投產,乙烯產能釋放的速度將遠遠超過需求增速,屆時全球乙烯產能利用率將降至87%~88%,標志著下一個利潤低谷的到來。
據舒朝霞介紹,2008年國內乙烯產量同比減少2.7%,當量消費減少0.3%,多年來首次下降;聚烯烴需求呈現負增長;滌綸需求幾乎沒有增長;丁苯膠、順丁膠和SBS需求減少的幅度雖低于其他合成材料,但她預計2009年其需求將減少4%~9%。同時,美國析邁公司最新報告顯示,2008年北美地區聚乙烯需求較2007年下降11.2%,聚丙烯需求下降9.3%;西歐地區聚乙烯需求下降10.5%,聚丙烯需求下降4.8%。美國及西歐的主要合成纖維消費量較2007年明顯下降,滌綸需求首次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其中美國滌綸需求下降8.8%,歐洲下降4%;2009年美國滌綸需求將繼續減少5.4%,西歐降幅將有所減緩。
伴隨著需求減少,產品價格開始一路走低。ICIS負責聚合物業務的亞洲經理周碧林(ChowBeeLin)說,亞洲PE價格在1998年8月14日達到10年來的最低價440美元/噸后逐漸回升,2008年7月4日達到最高值1825美元/噸;PP在1999年1月15日達10年來最低價395美元/噸后價格逐漸攀升到2008年7月4日的最高價1995美元/噸。但受金融危機影響導致需求不振的影響,2008年10月開始,PE和PP價格以每周100~200美元/噸的價格下跌。現在,就連生產成本低廉的中東生產商也開始擔心其聚烯烴的盈利能力了。
在石化產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的同時,新增產能卻將在最近幾年集中釋放。據舒朝霞介紹,2009年中東有922萬噸乙烯新增產能將發揮作用(其中包括2008年第四季度投產的452萬噸能力),同時有700萬噸聚烯烴投產(含2008年第四季度的338萬噸),我國280萬噸以上的乙烯產能也將在今年釋放,此后的2010~2011年中東地區還將有1000萬噸乙烯裝置建成投產。
周碧林說,據ICIS統計,2009年中東將釋放321萬噸聚丙烯產能,530萬噸聚乙烯產能,其中包括低密度聚乙烯100萬噸、線型低密度聚乙烯190萬噸、高密度聚乙烯180萬噸,亞洲將是其新增產能的主要目標市場。據張福琴預計,2011年中東地區聚乙烯、乙二醇和聚丙烯產能將分別達到1600萬噸、1000萬噸和760萬噸,屆時出口量將分別達到1377萬噸、995萬噸和482萬噸。根據中東各國石化發展計劃,未來80%以上的乙烯用于生產聚乙烯和乙二醇,且出口比例在60%以上;2015年聚丙烯產能將達到1000萬噸/年,是目前的3.6倍,未來中東聚丙烯的供需格局將發生變化,大量出口。
對此,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馮世良表示,我國石腦油裂解裝置乙烯成本530美元/噸,中東乙烯單套規模在80萬~130萬噸/年,采用乙烷生產乙烯的成本只有200~240美元/噸,中東石化成本優勢明顯。屆時我國三大合成材料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特別是來自中東低價產品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