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兮兮的污泥“搖身一變”,竟成了百分百可降解塑料?近日,香港理工大學教授蔡宏花費16年時間,研究的“用活性污泥生產可降解塑料”項目,獲得了 2008德國紐倫堡工業發明獎 “國際創意、發明及新產品展金獎。”蔡宏表示:“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塑料時代,已經遇到了終結者,那就是活性污泥。”
“污泥被普通人看作是污染,但做我們這行的,卻覺得污泥可愛無比。”說此話的是致力于研究 “用活性污泥生產可降解塑料”的蔡宏。
蔡宏是香港理工大學的環保專家。16年前,蔡宏接手了學院里的一個科研項目:研究香港塑料污染的解決之道。那時,大部分人還沉浸在享受便利、廉價塑料制品的喜悅中,提出研究塑料可替代品的專家屈指可數,蔡宏就是其中一個。
蔡宏提出的應對策略是:用從活性污泥中萃取的微生物來生產百分百可降解的塑料。“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塑料時代,已經遇到了終結者,那就是活性污泥。”蔡宏說。當時,他的這種想法引發不少質疑:污泥又黑又臭,用它生產的塑料來做垃圾袋人們還可以接受;如果用它生產的塑料來做一次性餐具、食品袋,或許再香噴噴的大餐也會讓人難以下咽。
爭議不斷,研究不止。16年后,“用活性污泥生產可降解塑料”項目,獲得2008德國紐倫堡工業發明獎 “國際創意、發明及新產品展金獎”,這也是國際三大權威發明賽事之一。
如今,蔡教授的“活性污泥生產可降解塑料”項目已經與廣東增城市一家污水廠達成合作協議,并已進入終端測試環節。據蔡教授估計,百分百可降解的“綠色塑料”或兩年內進入市民生活。
“雖然污泥看起來并不美觀,但卻能解決大問題,我對它的用途相當欣賞。”在蔡教授看來,他們能通過顯微鏡在活性污泥中尋找數以萬計的寶藏活性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組成細菌群,關鍵在于細菌群的細胞里會累積一些食物;當環境不太適合生長時,細菌則不再分裂繁殖,而是會在細胞里自然積累食物,作為后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