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研制開發的“聚丙烯腈(PAN)基碳纖維原絲”項目自實施以來,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吉林省電視臺記者到吉林化纖進行了專題采訪。
作為吉林化纖碳纖維原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馬俊對碳纖維的情況十分熟悉。據他介紹,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研制碳纖維及原絲。目前國內小規模PAN基碳纖維生產企業和科研院所共10余家,裝置生產總產量不足1000噸,且產品質量不穩定。而國內市場對碳纖維的年需求量要在7000噸以上。
日本東麗、東邦人造絲、三菱人造絲是世界碳纖維工業中最具競爭力的公司,但他們對原絲生產技術實行壟斷和封鎖。在目前不可能引進先進碳纖維生產工藝和設備的情況下,用國內生產的原絲研制出性能優越的碳纖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吉林化纖自2006年開始進行碳纖維原絲生產技術的研發。經過兩年多努力,通過整合實驗室成果與腈綸生產經驗,該企業集成創新出“T300級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的工業化生產技術,該技術屬國內首創,現已獲得國家專利。2008年2月,企業年產100噸碳纖維原絲生產實驗線正式投產,去年8月擴產至150噸/年。目前,碳纖維原絲項目已獲得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和吉林省科技廳的資金支持。吉林化纖的碳纖維原絲產品質量穩定、供不應求。企業2008年共生產碳纖維原絲70噸,全部被國內外客戶訂購,實現銷售收入近1000萬元。
為加快碳纖維發展進程,有效整合和利用資源,提高產業集約化發展水平,吉林化纖還從2008年1月開始組織“年產5000噸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原絲”項目建設。
馬俊表示,國內專家對吉林化纖碳纖維產品的鑒定結論是“技術路線可行,很多性能指標都達到了世界一流碳纖維研發和生產標準,易于大規模生產”。吉林化纖碳纖維原絲項目實現規模化生產后,將對整個碳纖維產業鏈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利于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而吉林化纖延長產業鏈的愿望將變為現實,馬俊認為這是一個向高附加值產品轉變的過程。同時,該項目將對優化吉林市工業產品結構、提高終端產品附加值產生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