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我國進入WTO"后過渡期"的第一年,中國的皮革行業在2005年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艱難,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的挑戰。2006年,結合行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新形勢,中國皮革協會帶動著行業、帶領著企業一步步走向成熟。為此,我們采訪了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張淑華女士,與她一起對2006年皮革行業的發展進行了交流。
記者:面對我國皮革行業面臨的新形勢,協會將如何引導企業調整思路,積極應對?
張淑華:從2005年的形勢來看,我國皮革調整產品結構勢在必行,否則就會受到市場的懲罰。
隨著歐盟對我國油鞣革、勞保鞋、皮鞋發起反傾銷調查,南非、南美等發展中國家對我部份皮革制品采取設限措施;2005年上半年國際上對我毛皮制品發起的動物福利壁壘和環境保護、社會責任等非關稅壁壘不斷出現;以及去年7月份人民幣小幅升值,國家為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可能會出臺相關的政策措施等,這些都向我們發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信號,這個信號就是要立即調整產品結構,停止盲目擴產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傾向,否則企業、行業就可能會遭到市場的殘酷懲罰。
隨著"后工業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都備加關注環保、生態、循環經濟、社會責任等諸多方面,因為這些已經成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人類正進入文明生產、規范競爭的時代,產品成本的構成必將更加規范、透明、國際化,我國靠低成本競爭贏得高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此,企業、行業必須從這一時代特點出發,努力調整自己的發展目標,并采取有力措施,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不論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大企業,還是剛剛起步的新企業、小企業,都必須對這個新的時代特點有清醒的認識。
勞動密集型行業始終遵循著從勞動力成本高的地區向低的地區轉移的客觀規律。隨著我國東南發達地區人工費、電費、環保等產品成本增加因素的不斷出現,以及開發西部,振興東部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出臺,皮革產業的加工基地將會逐步轉入這些地區。因此,對于東南發達地區要善于把握這一規律,引導當地企業主動、平穩度過轉型期,在更高的層面上發展皮革產業。
由于反傾銷、特保等貿易摩擦不斷增多,以及人民幣升值、原輔材料漲價、出口產品壓力較大,特別是鞋類產品,預計在2005年會有部份產品回流內銷市場,促成內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有可能產生內銷市場低價競爭的升級。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內銷市場大有發展潛力。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三農"政策的落實,和諧社會的構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4億城市人口及9億農村人口的市場將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要以品牌、服務及創新的營銷方式來開發、拉動內銷市場。
同時,協會也不斷總結經驗,營造更多的溝通、合作、雙贏的機會及平臺,幫助企業調整產品結構、規范經營,千方百計擠入國際中高檔市場。
記者:作為協會在發展中都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張淑華:2005年,中國皮革協會受國家商務部科技司委托,負責編制《皮革及皮革制品(鞋類)出口技術指南》;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爭取"鼓勵生皮、生毛皮、半成品革、已鞣毛皮進口,限制其出口"政策調整工作;針對國家"取消進口生皮出口半成品革或成品革的加工貿易"政策,兼顧環保和行業利益,積極進行調研并提出修改建議;著手制定《皮革及毛皮加工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皮革制品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組織編制完成《毛皮野生動物(獸類)馴養繁育利用技術管理暫行規定》;協助發改委環資司編纂《循環經濟支撐技術》等。一年來,認真完成政府委托的各項行業協調管理工作;與有關部門配合做好產品標準制定、修訂及國際化工作;積極主動地開展行業調研,做好政府的參謀和助手;及時反映企業呼聲,維護行業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政府和企業的信任與肯定。
記者:2005年,協會都推出了哪些重要舉措以領導行業發展?
張淑華:在2004年工作基礎上,協會進一步加強"緊急應對小組"的組織建設,建立了22個地方協會緊急應對工作網絡通道。一年來,中國皮革協會緊急應對小組積極應對了西班牙燒鞋、俄羅斯扣鞋、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的反裘運動、歐盟對中國鞋類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等行業熱點、難點問題和突發事件,做了大量的協調、應對及服務工作,得到了企業、政府和社會的廣泛認同。
自1994年中皮協向全行業推出了證明商標"真皮標志",11年來,"真皮標志"以規范的工作程序,公開、公正、透明的工作作風,在行業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同時得到了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認同。"真皮標志"已經成為培育品牌、質量自律、公正權威的平臺,同時培育出一批"中國名牌"、"馳名商標"、"免檢產品"、"真皮鞋王"和"真皮衣王"產品,推動了我國皮革行業名牌發展戰略的步伐。為使真皮雙王工作與時俱進,不斷創新,2006年真皮雙王考核工作已著手進行,并且進行了幾點改革:考核內容范圍更廣,程序更加嚴格,特別強化了對環保和社會責任的考核;吸納各方專家人士參與推薦考核工作,便于交流改進工作以提高社會監督力度;皮具及毛皮產品首次納入推薦考核工作之列,搭建更高層面的品牌平臺;加強與企業對行業熱點、難點問題的交流與互動,引導企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南,主動迎接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
根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在立足擴大國內市場需要的同時,積極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繼續發揮行業的比較優勢,努力擴大出口,鼓勵品牌走出去。中皮協一方面致力于把中國國際皮革展、中國國際鞋類展和國際時裝及時尚配飾展辦成一個集全球交易、展示、信息和人際交流的知名大展;另一方面組織優勢企業參加了美國拉斯維加斯鞋業訂貨會、香港亞太皮革展、俄羅斯國際皮革及毛皮展等國際性專業展覽,努力搶占更多的國際市場份額。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皮協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和培育行業生產基地建設,十多年來,各具特色的生產基地不斷涌現,形成了一批產業集群和生產基地。這些生產基地無論在產業結構、市場拓展上,還是在品牌建設等方面,為我國皮革行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行業發展的中流砥柱。為了使各生產基地錯落、協調、有序地健康發展,中皮協對成熟的生產基地加大品牌建設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同時加強對新興的生產基地的調研和引導工作。2005年9月、10月和12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皮革協會分別授予桐鄉市崇福鎮"中國皮草名鎮"、肅寧縣"中國裘皮之都"、成都市武侯區"中國女鞋之都"和重慶市璧山縣"中國西部鞋都"榮譽稱號。同時,按照《關于授予中國皮革行業特色區域榮譽稱號的行業規范》有關規定,對溫州"中國鞋都"、海寧"中國皮革之都"、辛集"中國皮革皮衣之都"等特色區域的三年自我評價工作進行了考核,為2006年的復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世界皮革生產和加工中心逐步由歐美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及我國支援"三農"政策的出臺,近年來我國皮革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在國際市場上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中國皮革協會是我國皮革行業惟一的全國性行業組織,代表全行業積極參與了第28屆國際皮革師及化學家協會聯合會(IULTCS)年會、國際皮業貿易協會年會及亞洲委員會工作會議、第二屆世界鞋業大會、國際裘皮大會、意大利普利亞大區"中國的商機"研討會、第24屆國際鞋業大會等國際交流活動,并做了重點發言,為我國皮革行業的發展爭取較好的國際環境。
中國皮革協會本著與時俱進,不斷進取的精神,加強協會自身組織建設,其中特別強化企業參與意識,提高工作的時效性。在規劃行業發展目標、理事會內容、各專業委員會組織建設及活動等方面,積極征詢企業的意見和建議,使各項工作更符合企業的需求,更具指導性和實效性。2005年圓滿舉行了中國皮革協會五屆三次理事會擴大會議,以及各專業委員會的工作會議或相關活動。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皮革協會將緊緊圍繞"后過渡期"及行業發展的新問題、新考驗,認真分析形勢,積極探討出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一方面積極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實施名牌戰略、轉變出口增長方式,實現我國皮革行業的成功轉型和提升;另一方面本著"溝通、合作、雙贏"的宗旨,努力實現中國與世界皮革業的和諧發展,共享世界皮革產業轉移帶來的機遇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