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溴雙酚A市場缺口大
2006-4-26 9:37:17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
關鍵詞:溴雙酚 市場 缺口
溴系阻燃劑因其適用范圍廣、原料來源多,而成為目前世界上產量最大的有機阻燃劑之一。而在環氧樹脂阻燃領域,四溴雙酚A則成為絕對主導阻燃原料,隨著我國在全球環氧樹脂產業地位的進一步提升,阻燃環氧樹脂品種的需求以較高速度增長,專家預計未來發展將高于環氧樹脂平均增長率1倍以上,由此原本就供不應求的國內四溴雙酚A3萬噸/年能力缺口將進一步增大,遠遠不能滿足今后每年8~10萬噸的需要。
四溴雙酚A分子中含有溴元素及反應基團,因而廣泛用于制取阻燃合成材料,它們本身或其制品目前作為一類重要的阻燃劑使用,其發展引人注目。據專家介紹,阻燃劑的工業化生產和應用始于60年代的美國,此后阻燃劑的用量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發展而持續增長,1972年美國用的阻燃劑為5.4 萬噸,1996年達到25.3萬噸。我國阻燃劑的研制雖也起步于60年代中期,但發展較為緩慢,1993年阻燃劑的總產量約為 5萬噸,我國市場需求1995年為9萬噸、2000年為11萬噸,但到2002年阻燃劑產量只有6萬噸左右,供不應求。在產品結構中無機系阻燃劑占使用總量的40~60%,應用比較廣泛,由于聚合型阻燃劑具有較多優點,其迅速地發展將改變目前的這種無機阻燃劑占優的形勢。
發展到2005年,世界阻燃劑年用量已達到140萬噸,目前正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長,有關專家預測2010年需求量將達到220萬噸。目前我國阻燃劑的總生產能力在15萬噸/年左右,且以每年15%的速度在增長。專家預測未來5年內,我國阻燃劑消費量年均增長率可達12%,到2008年總需求量將達20萬噸。2005年全國阻燃劑需求量達到17萬噸以上,2010年將達到25萬噸,所缺部分依靠進口解決。在品種上發展最快的為溴系阻燃劑,我國溴系阻燃劑發展速度引人注目,我國無錫樹脂廠、浙江化工研究院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進行四溴雙酚A生產工藝的研究,并建立了我國第1套四溴雙酚A工業生產裝置,雖然填補了當時我國阻燃劑的不足、創造了一定經濟效益,但由于生產規模小、產品產率低、環境污染嚴重,產品質量不能與國外接軌,因此競爭力比較弱而未能形成規模化產業結構。其后化學工業部連云港設計研究院、山東省海洋化工科學研究院、船舶總公司7院716所、江蘇自動化研究所、淮陰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先后研究開發了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四溴雙酚A生產工藝,推動了我國四溴雙酚A新一輪的發展,涌現出濰坊海圣化學有限公司(產能6000噸/年)、山東森博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產能5000噸/年)、山東壽光富瑞德化學有限公司(產能5000噸/年)、山東省壽光市岔河鹽場(產能5000噸/年)、等一批四溴雙酚A的生產單位,另外目前香港建滔在建10000噸/年裝置,還有濰坊市寒亭區招商局5000噸/年等擬建裝置計劃。但遠不能滿足8~10萬噸/年需求。
以四溴雙酚A等原料制備的溴化環氧樹脂也是阻燃劑中的重要產品之一,我國目前一些主要的環氧樹脂生產廠都有生產,主要用于覆銅板及絕緣板的制造。現有生產能力約為8萬噸/年,但由于種種原因的影響,大多數國產溴化環氧樹脂的市場競爭能力較差,處于開工不足狀態。據專家介紹,我國目前每年需要溴化環氧樹脂約15萬噸,該市場大部分為進口貨。國內環氧樹脂生產廠應加強發展該類產品的關注,著重研究提高市場占有率的措施。溴化環氧樹脂作為一種新型阻燃劑在國外市場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2003年2月歐盟出臺了RoHS和WEEE“2個禁令”,四溴雙酚A、溴化環氧樹脂不屬該次控制物品,但由于人們對溴系阻燃劑有著模糊的看法,好多人認為含溴的物質都是在控制范圍之內,對四溴雙酚A、溴化環氧樹脂的前途產生了誤解。其實在未有工業化的新型阻燃劑出現之前,溴類阻燃劑的阻燃作用不能也可能放棄,現在溴類阻燃劑仍然是全世界范圍內阻燃技術中的主力軍。
專家表示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溴類阻燃劑的偏見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而得到澄清,至少在今后20年內它仍會被大量使用,但專家指出從現在起必須重視新型阻燃劑的開發:揮發性低、熱穩定性好的阻燃增效劑;能與熱塑性塑料反應形成交聯結構的阻燃劑,使其發揮阻燃作用的同時,還能改善塑料的機械性能;性能獨特、毒性低、揮發性低的高溴含量的阻燃劑;一些脂肪族和脂環族溴系阻燃劑、具有溴-磷協同和溴氮協同作用的阻燃劑;適應于工程塑料和能滿足其他特殊要求(如耐高熱、抗紫外線、難遷移等)的溴系阻燃劑等功能性的新型產品。專家還指出,目前從量的方面分析,我國四溴雙酚A、溴化環氧樹脂與國外有較大的差距,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的用量,有進一步推廣應用的必要;從質的方面分析,無論是四溴雙酚A還是溴化環氧樹脂與國外同類產品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場競爭能力不足,需要進一步提高質量;從品種方面分析,溴化環氧樹脂有待進一步開發高分子量產品。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