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能源市場上的熊市饕餮
2009-2-1 9:48:15 來源:國際期貨
關鍵詞:燃料油 原油
國際能源署(IEA)在2008后屢屢下調全球能源需求。根據IEA的預測,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出現自1983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但在2009年將恢復增長。IEA在其12月份原油市場報告中將2008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預估下調了35萬桶,至8580萬噸,與2007相比下降了20萬桶。
盡管全球經濟增長減緩時間將延續多久尚難預料,但發達國家石油能源需求減緩趨勢已確立。而亞洲、中東及拉美地區,則由于經濟快速增長和油價低于國際市場,對石油需求相對強勁。在高油價的情況下,各個國家會根據自身情況采取不同措施來降低石油消耗。高油價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程度存在差別。發達國家在經歷多次石油危機后對能源結構和經濟結構進行了大力調整,已經從機器大工業時代發展到后工業化時代,低能耗的服務業和信息業占據了主導地位,因而其經濟發展對石油的依賴程度逐漸變小。發展中國家由于制造業和運輸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經濟發展對能源尤其石油的依賴會呈現出剛性增長的勢頭。
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石油需求自2004年迅猛上升后,05、06、07年石油需求保持在21150千桶/天左右較為穩定的水平。2008年,美國次級債風波擴散,對美國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負面觸動。同時通貨膨脹呈現進一步惡化跡象,油價高企,美國石油需求開始受到抑制。需求呈現下降的局面同樣在歐盟出現。
隨著中國(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保持較高速的增長,石油需求仍然持續強勁。2008年,亞太地區以及中東地區國家成為驅動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國家。目前中國是全球能源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預期2008年中國石油(10.37,-0.13,-1.24%,吧)需求增長將超逾40萬桶/天中國由于人口眾多,但人均石油消費相比發達國家仍然處于很低的水平線上。與美國相比,中國人均石油消費量不到其人均消費量的1/10。這表明中國潛在石油消費能量的強大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將支撐國際原油價格。
圖5、6:美國石油需求及中國石油需求

美國石油需求走勢圖。(資料來源: 中國國際期貨)

中國石油需求走勢圖。(資料來源: 中國國際期貨)
在油價不斷下挫的情況,OPEC的石油美元資產受到嚴重影響,其減產護價的意愿也越來越強。其中伊朗是呼吁減產力度最強的國家,厄瓜多爾、卡塔爾等國家也支持減產。OPEC在10月24日曾宣布減少150萬桶/天的原油產量。12月17日,OPEC很可能再度大幅度減產,目前市場普遍預期減產量在200萬桶/天。
從10月OPEC減產決定后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來看,OPEC的減產決議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全球經濟發展前景存在悲觀性的預期,市場主要的關注面更多的轉向于石油需求而非石油供給。而且從過去的規律來看,OPEC的減產在短線上可能會體現出利多,但卻難以扭轉趨勢方向。OPEC宣布減產護價時,往往是期貨市場盤面都處于暴挫行情之下。這種暴挫期貨盤面反映著當時整個市場的經濟面或基本面非常惡劣。OPEC單方面的減產,很難改變下跌行情中市場積累的利空氛圍。
12月17日OPEC的減產效果較10月24日明顯偏好。原油在減產前40美金附近初步企穩。這主要是因為10月份各種市場悲觀信息相對集中,導致市場信心出現突發性全面崩潰,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調整后,市場心態相對得到穩定。另外,連續二次大幅度減產表明了OPEC護價的決心。若此次減產幅度達200萬桶/天,累計減產幅度已經達到350萬桶/天,接近其總產量的10%。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