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用聚酯工業的發展趨勢及需求預測
李洪影李國津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300271)(南開大學,天津,300200)
摘要:當今纖用聚酯工業的發展趨向規模化,亞洲在世界合成纖維生產能力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我國聚酯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進一步向東部集中,工藝技術和生產規模將有所提高,民營生產企業不斷擴大自身實力和市場份額。預計至2005年,我國人均纖維消耗量可達到7.4~8.0 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關鍵詞:聚酯 聚酯纖維 規模 生產能力 發展
1 世界纖用聚酯工業的發展趨勢
1.1 生產規模日益擴大
世界聚酯及聚酯纖維生產廠家的生產能力日益集中,規模越來越大,聚酯工業表現出向規模化發展的趨勢。由于聚酯及聚酯纖維已是較為成熟的工業,生產技術比較穩定,市場更加成熟,產品的毛利越來越少,在這種環境中進行競爭,必須降低生產成本。降低成本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使生產裝置達到經濟規模。
1.2 亞洲生產能力越來越大
從1980-2000年的20年發展過程中,世界聚酯及聚酯纖維生產格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亞洲在世界合成纖維生產能力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亞洲是聚酯最大的生產地區,也是聚酯纖維最大的生產地區。其中韓國和我國的臺灣省是近10年來聚酯及聚酯纖維發展非常快的重要地區,多年來這兩個地區的聚酯纖維產品對我國市場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其供需情況對國際市場和我國國內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
1.3 歐美聚酯企業退出聚酯纖維領域
1980年以來,聚酯纖維的生產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1980-1995年,大多數歐美生產公司逐漸弱化合成纖維業,在1995-1999年,大多數廠家則選擇了撤出纖維領域的道路。到1999年絕大多數公司都全部或部分地退出了聚酯纖維領域,但聚酯非纖維領域仍有一定的贏利空間,因此一些公司仍在聚酯包裝開發方面保持較強的力量。
1.4 聚酯非纖比例上升
1999年,在世界聚酯總生產能力中,非纖用的生產能力為11 317 kt/a,占聚酯總生產能力的35.8%。世界聚酯非纖生產能力在聚酯總生產能力所占比例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勢,實際生產能力從1990年的3 230 kt/a上升到1999年的11 317 kt/a。非纖用聚酯的發展趨勢是非纖用聚酯增速超過纖維用聚酯, 隨著聚酯的非纖應用的發展,非纖用聚酯生產能力在世界聚酯總生產能力中所占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已成為世界聚酯工業發展的趨勢。
世界聚酯規模正在向經濟規模方向發展。單系列生產能力由20世紀80年代的100 t/d、 200 t/d提高到90年代的300 t/d、400 t/d、480 t/d、600 t/d。目前世界前30家聚酯生產廠家的平均生產能力達360 kt/a,規模最大的杜邦公司已達1 400 kt/a。世界前10位聚酯纖維生產廠家及其生產能力見表1。
表1 世界前10位聚酯纖維生產廠家及其生產能力 kt/a
1980年1990年200年
公司生產能力公司生產能力公司生產能力
杜邦841赫斯特943南洋1 087
塞拉尼斯605杜邦759東帝士852
赫斯特395南洋398杜邦850
阿克蘇316威樂曼391Kosa744
伊土曼302帝人370帝人740
羅納普朗克248遠東339遠東693
帝人219東麗274華隆654
東麗172儀征化纖260信賴638
ICI
155羅納普朗克251儀征化纖510
孟山都146Samyang232威樂曼496
2 中國纖用聚酯工業的發展趨勢
2.1 聚酯工藝技術和生產規模將有所提高
自1999年下半年以來,聚酯生產效益顯現,引發大量投資,短平快的小聚酯在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大量投產。2000年,國內小聚酯生產能力為1 474.6 kt,到2002年6月底,小聚酯生產能力達到2 846 kt/a,增長了93%。截止2002年6月底,在建大聚酯占在建聚合能力的89.3%,擬建大聚酯占擬建聚合能力的96.8%,由此說明未來幾年,新增的聚酯生產能力將以100 kt以上的大聚酯為主,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我國聚酯行業的整體規模。
隨著大批量常規品種的直紡、高速工藝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目前在建和擬建的滌綸長絲裝置的規模和直紡比例均有所提高,從而使裝置生產能力從2001年的23.5 kt/a提高到2003年的33.8 kt/a,直紡比例也由2001年的20.55%提高到2003年的28.58%。在建及擬建的滌綸短纖裝置均采用低成本的直紡工藝,從而使得直紡短纖比例由2001年底的60.8%,提高到2003年到74.3%(見表2~4)。
表2 聚酯生產能力及預測情況 kt/a
年份2000200120022003
大聚酯4 4635 7677 37311 162
小聚酯1 474.62 8463 149.63 219.6
大聚酯所占比例,%75.767.071.477.6
表3 滌綸長絲紡絲能力及預測情況 kt/a
年份2000200120022003
滌綸長絲紡絲能力4 5156 338.77 501.18 954.1
直紡長絲紡絲能力744.51 299.51 939.52 559.5
直紡比例,%16.4920.5525.8628.58
表4 滌綸短纖維生產能力及預測情況 kt/a
年份2000200120022003
滌綸短纖維生產能力1 757.22 185.92 450.43 260.4
直紡短纖維生產能力1 1271 3301 6132 423
直紡比例,%64.160.865.874.3
2.2 聚酯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進一步向東部集中
根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對全國24家滌綸短纖生產企業和62家長絲生產企業2001年產品銷售流向的統計分析,絕大部分國產滌綸都銷往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浙江、江蘇和廣東等地。結合海關統計的滌綸進口情況,東部地區滌綸產品的表觀消費量占全國總量的84.4%,全國消費量排名前6位的地區全部在東部,詳見表5。
表5 2001年全國各地區滌綸消費情況 kt/a
地區滌綸短纖維 滌綸長絲 表量觀消費占總消費量的比例,%
國產量進口量國產量進口量
東部地區862.6487.61 643.9287.73 281.884.42
中部地區357.422.456.32.2438.311.28
西部地區132.114.220.50.3167.14.30
合計1 352.2524.21 720.7290.23 887.2100.00
由于東部地區是滌綸消費的主要地區,所以我國聚酯生產能力的分布也集中在東部地區。2000-2003年預計新增的8 444 kt/a聚合能力中有64.2%來自于江浙,2000年江蘇、浙江兩省的聚合能力占全國的42.2%,到2002年6月已提高到48.39%,到2003年底,將達到55.1%,由此可見聚合生產規模進一步向東部地區集中的趨勢非常明顯,見表6。
表6 我國聚酯聚合能力分布及預測情況 kt/a
年份2000200120022003
浙江3879972 3173 777
江蘇2 1173 2293 4554 145
上海604731731980
廣東483787957957
山東248273623723
東三省一區594.6654.6654.6804.6
福建370485565895
京津冀晉
441.5511.5576.5636.5
其他
692.5943.51 143.51 463.5
全國合計5 937.68 611.611 022.614 381.6
與此同時,2002年上半年,全國紡絲能力新增加410 kt,其中浙江增加了330 kt,廣東和江蘇各有30~40 kt/a生產能力的增加,而浙江生產能力的增加主要來自于浙江賜富、超同、榮盛、桐昆等幾家企業的擴容,從而使浙江的紡絲能力占全國總紡絲能力由2001年底的41%上升到43%。
2.3 外資企業加大在華投資力度,后向垂直整合的趨勢明顯
在中國聚酯纖維市場巨大的市場潛力的吸引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通過直接在華建廠進入我國市場。自1995年中國臺灣省東帝士來祖國大陸建廠后,到2001年底,先后有遠東、高合、杜邦等公司投資建廠,并且所建工廠都選擇在直接面向最終消費市場的江、滬、魯等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些臺資、外資聚酯企業平均聚合能力達到225 kt/a,滌綸短纖、滌綸長絲紡絲平均生產能力達到88 kt/a和60 kt/a,切片單個規模達到136.7 kt/a,明顯高于我國平均水平。
面對中國聚酯產品巨大的市場和中國國內聚酯企業紛紛擴充生產能力、提高規模和技術水平,外資、臺資企業也積極應付,通過擴充生產能力以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從而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如廈門翔鷺將有900 kt/a的PTA裝置投產;青島高合計劃至2004年將滌綸長絲紡絲能力由目前的30 kt/a提高到130 kt/a;上海遠東在并購了蘇州杜邦后,計劃增加500 kt/a的PTA生產能力和60 kt/a的滌綸短纖生產能力(2002年已投產);Huvis計劃在四川新建220 kt/a的滌綸短纖裝置;南亞計劃在昆山興建350 kt/a聚酯項目。待這些擴產計劃完成后,在華外資、臺資企業的單個規模將進一步提高,從而使其聚酯企業在技術、管理、規模上繼續保持優勢。
2.4 民營企業通過自我配套,實現垂直整合,擴大生產能力,提高自身優勢
近年來由于聚酯及其纖維生產能力的急劇擴大,使得市場供需關系發生根本性改變,從原來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一舉變成了供過于求且激烈競爭的買方市場。許多廠家尤其是國營廠家面臨著前所未有困難。與此同時一些新興的民營生產企業卻在不斷加強、擴大自己的實力和市場份額。以浙江為例,全省有聚酯及纖維企業共92家,其中私營或民營股份制企業比例高達71.4%,浙江聚酯工業已形成民營/私營企業一枝獨秀的局面(見表7)。
表7 浙江聚酯及纖維企業的所有制結構
項目 |
企業數 |
三資 |
國有/集體 |
民營/私營 |
發營企業比例,% |
聚酯 |
23 |
3 |
5 |
15 |
65.2 |
滌綸長絲 |
61 |
2 |
14 |
45 |
73.8 |
滌綸短纖 |
8 |
1 |
2 |
5 |
62.5 |
合計 |
92 |
6 |
21 |
65 |
70.6 |
在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后,民營滌綸企業紛紛通過自我配套聚酯項目實現垂直整合,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以浙江為例,聚酯聚合能力由2000年的387 kt/a增長到2001年997 kt/a,同比增長了157.62%,聚酯與纖維配套率由2000年的19.7%增長到2001年的39.6%,預計到2003年將會達到84.5%,從而基本實現配套。
由于近幾年民營企業在項目投資上比較注重規模經濟,使得民營聚酯企業的規模得以提升。以浙江為例,浙江省聚酯聚合及滌綸長絲平均規模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見表8)。
表8 浙江民營企業與全國平均規模比較 kt/a
年份 |
2000 |
2001 |
2002 |
2003(預測) | |
聚酯規模 | |||||
全國平均 |
63.8 |
72.8 |
86 |
110.7 | |
浙江民營 |
64.5 |
80.5 |
139.2 |
187.5 | |
滌綸長絲規模 |
|||||
全國平均 |
17.2 |
23.5 |
25.9 |
31.7 | |
浙江民營 |
30.5 |
44 |
50.4 |
67.1 | |
滌綸短纖規模 |
|||||
全國平均 |
27.4 |
29.6 |
32.6 |
46.1 | |
浙江民營 |
10 |
10 |
10 |
30 | |
3 未來幾年的需求預測3 未來幾年的需求預測 根據國家統計分析,1999-2000年化纖產量見表9。 2001年化纖及聚酯纖維增加23.65%,并根據中國GDP增長,對人均纖維消費量增長以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因素推算,預測出2002-2005年的化纖及聚酯纖維的發展見表10。 表9 中國化纖進口量及化纖表觀消費量 kt/a 年份產量進口量出口量庫存量表觀消費量 19953 202.31 351.072.91004 480.4 19963 758.11 603.564.02005 297.6 19974 609.01 803.4193.02006 219.3 19985 107.31 728.5147.01806 688.8 19995 968.91 421.288.31607 301.8 20006 941.61 652.499.94638 494.1 表10 “十五”期間中國化纖及聚酯纖維發展預測 kt/a 年份化纖總產量年增長率,%聚酯纖維產量年增長率,%聚酯短纖維產量聚酯長絲產量聚酯聚合體產量 19995 968.917.64 367.321.61 669.92 697.43 800 20006 941.616.35 101.816.31 949.43 152.45 420 20017 983.015.06 020.018.02 288.03 732.06 520 20029 060.712~157 073.615~182 618.04 456.07 713 200310 280.012~158 028.512~152 970.05 058.08 795 200411 410.010~128 911.610~123 208.05 704.09 796 200512 670.010~129 891.910~123 561.06 331.010 907 (1)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生產總值(GDP)的不斷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會要求提高纖維消費水平。1995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耗量為5.08 kg/人,2000年約為6.6 kg/人。2005年有可能達到7.48.0 kg/人,接近那時世界平均水平。需在5年內多消耗纖維1 060~1 850 kt。 (2)人口自然增加。中國1995年人口為12.11億,2000年為12.69億,到2005年可能達到13.246億。目前人口每年自然增長率為0.8%~0.9%,自2000年至2005年總共將增0.55~0.60億人口,以人均纖維消費7.4~8.0 kg/人計,5年內需增加400~480 kt纖維。 (3)“十五”期間,加快工業改組改造和結構優化升級,國內化纖產品品種增加,質量不斷提高,成本下降,必定會使大部分下游加工企業使用國產化纖取代進口化纖,化纖進口量有可能從2000年的1 650 kt減少到2005年的600 kt。 (4)中國加入WTO后,化纖及聚酯纖維將會進一步對外開放,屆時將有一批國外聚酯公司,為了充分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占據中國市場,從所在國或地區把生產廠轉移到中國,或新建生產能力,占領中國市場。尤其中國周邊國家及地區會有相當大的生產能力進入中國,估計5年有可能有800~1 000 kt/a聚酯生產能力進入。 (5)隨著外資、獨資或合資聚酯企業進入中國,并繼續維持原來下游客戶需要,有望使中國化纖出口數量從目前每年少于100 kt增加到2005年的500 kt左右。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化纖的下游產品,聚酯纖維純紡或混紡的面料及服裝出口會大大增加。
參考文獻 收稿日期:2003-05-08。 作者簡介:李洪影,男,1993年畢業于中國紡織大學高分子材料專業,南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在讀。從事技術經濟工作7年。目前在國家開發銀行內蒙古分行從事項目開發與評審工作。發表論文5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velopment Trends and Demand Forecast of Fiber-forming Polyester Industry Li HongyingLi Guojin (SINOPEC Tianjin Company, 300271)(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fiber-forming polyester industry trends toward 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Asia has been possessing more and more share in the world capacity of synthetic fiber.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olyester product in China are being further concentrated in country's eastern regions, and the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scale will be improved. Privately owned fiber enterprises are continually enlarging their self-strength and market share. It is forecasted that in 2005 the per capita fiber consumption of China will reach 7.4 to 8.0 kg a year and approach the world average level. Keywords: polyester, polyester fiber, scale, production capac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