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組數字可以說明造紙業的處境。在2005年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造紙企業僅有3家入選。其中,晨鳴造紙集團以年銷售額89.6億元、排名第141位;金東紙業(母公司為金光集團)以年銷售額63.5億元、排名第383位;華泰集團以年銷售額55.1億元排名第429位。3家造紙企業的年平均銷售額為69.4億元,僅占500強企業年平均銷售額234.9億元的29.5%;三家總銷售額占500強年總銷售額的不足0.2%。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紙業環保高層論壇上,國家環保總局污控司副司長李新民介紹說,造紙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率僅為2.2%。
與以上數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04年,據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數字,在國家統計的41個工業行業中,造紙行業廢水排放總量僅次于化工制造業,每年產生廢水31.8億噸,占全國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的16.1%;按廢水中最重要的化學需氧量指標(COD)來看,全國工業COD總排放量為509.7萬噸,造紙業占到了33%。
同時,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王世成說,我國造紙業已進入高速發展的新階段。目前,我國造紙產量和消費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10%和14%,僅次于美國。而同時造紙業屬于我國輕工業中唯一總量短缺的行業,生產與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僅總量有缺口,而且產品結構性矛盾也很尖銳。2004年,全國造紙業用匯達80多億美元。
這是一個需要做大做強的產業,同時也是一個面臨極大挑戰的產業,它的發展面臨著一道道重要的關口。
環保與發展的矛盾
從國家經濟安全角度看,發展造紙業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發改委有關官員指出,要把發展我國的造紙業提到國民經濟安全的高度來理解。這是由造紙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重要意義決定的。
首先,我國紙的消費每年以10.9%的速度增長,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紙消費國。
其次,我國紙產量增長也很快。
我國機制紙和紙板產量從1990年的1372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4849.33萬噸,增加了3.5倍,從2001年開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產紙國。假如我國所有的紙產品需求都靠進口來滿足,這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不發展是不現實的,但污染問題又不容回避。
我國造紙業污染嚴重的根本原因一是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產業集中度過低。20世紀90年代,我國有造紙企業1萬多家,其中90%以上是一萬噸、甚至幾千噸的小廠。經過整治小造紙廠,關閉大量萬噸以下小廠后,2003年我國仍有造紙企業3500多家,是世界上造紙企業最多的國家,平均規模僅有1.2萬噸。截至2004年,中國紙業達到100萬噸規模的企業僅有3家。因為缺乏必要的環保設施,小造紙廠往往成為污染大戶。據調查,大多數中小紙廠排放的污水,其COD指標都超出國家標準3倍以上。
其次,中國紙業對環境污染的重要根源來自草漿造紙。盡管國際上普遍采用木材造紙,但考慮森林覆蓋率低的特點,我國以麥草作為造紙的主要原料。近年來,草漿造紙帶來的弊端不斷突顯。中國紙業的主要污染源是草類制漿和漂白工程排放的廢液。南京林業大學李忠正教授解釋說:“草漿黑液由于其含硅量大、粘度高、濾水性差,造成草漿黑液提取率低,一般只有80%~85%,而木漿可達到95%以上,例如國內新建的木漿廠——海南金海可達到98%以上。其次,堿回收率低,一般只有65%~75%,而木漿廠可達98%。再者,草漿造紙用水量大,國家規定的指標為每噸130立方米,而先進的木漿廠每噸只需要36立方米。用水多,廢物排放也多,草漿廠中段廢水排放的污染物量比木漿高出6倍~7倍。”而且以草漿為主制成的都是中低檔的產品,而我們大量需要的高檔紙和紙板,都是以木漿為主要原料的。
再次,造紙業環保設備投資巨大,成本較高,小規模造紙企業無法承受也是造成污染的一個原因。一個造紙廠的環保設備涉及水、氣、聲、渣等各方面,一套設備少則幾百萬元,高的則達數億元,如金東紙業目前投入環保設施的經費已達9億元,剛剛開工的金海漿廠的環保設備更達到24億元之巨。如此高的設備成本,往往為規模小的企業所無力承擔。
事實上,在人們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的壓力下,紙業的清潔生產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制漿技術方面,以少排放或不排放有毒的AOX(有機鹵化物)為目標的清潔生產技術體系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造紙化學品的發展、大型高速紙機的開創,大大降低了造紙用水量和污染物負荷;同時,廢水治理技術也已非常成熟,現代紙業已不再是重污染產業;規模大實力強的企業,有能力進行環保設備投資,因此能夠有效控制環境污染。據中國林紙企業家俱樂部統計,產量占中國紙業40%以上的大型造紙企業,其COD排放量不到全行業的10%。如晨鳴紙業2004年產量260萬噸,COD排放量為1.5萬噸,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7%;金光集團500多萬噸總產量,COD總排放量僅為5200多噸,是行業平均水平的3%。
林漿紙一體化模式
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徐大平教授介紹:2004年的木材和鋸材的進口量接近我國產量的一半,外貿依賴度極高。另外,中國還進口了2451萬噸的紙漿、廢紙和紙產品,大約相當于1億立方米木材的產量。“如不能在短期內加快速生豐產林建設,加大科技進步對速生豐產林產量提高的貢獻,利用有限的土地生產更多的木材,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有錢也買不到木材的局面。”
中國要解決林業資源緊缺問題,必須依靠大力發展人工林政策,調整產業布局。對此,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2004年頒布了《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十五”及2010年專項規劃》,明確強調了實施“林漿紙一體化”的政策,即鼓勵國內造紙企業大力營造人工速生豐產林,讓造紙業自己逐步解決原料問題。
在國際上,為了解決造紙業與森林資源稀缺的矛盾,發達國家很早就推行“林漿紙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該模式在市場機制下將林漿紙三個環節整合在一起,讓造紙企業擔負起造林的責任,自己解決木材原料問題,發展生態造紙,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的產業格局,促進造紙企業永續經營和造紙工業可持續發展。
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便推行林漿紙一體化模式。不過,20多年過去了,全國已經種植速生豐產林面積不到300萬畝,僅占整個速生林規劃面積的1.4%。為何如此?中國制漿與造紙研究所所長曹振雷分析說,目前我們的林業資源管理政策,主要以保護森林資源、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為基礎,并未考慮速生豐產林;而且,林木資產的處置權和采伐權仍由國家嚴格管理,企業并不能將其納入真正市場化的經濟鏈中。加之,企業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涉及多個政府管理部門,由于管理職能分割,難以發揮對造紙企業的宏觀調控職能。
可喜的是,在林漿紙一體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中,中國幾個大的造紙集團發展起自己獨特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這種集團化的經營戰略通過將制漿企業、造紙企業與營林造林基地三類企業有機集合在一起,開展林漿紙一體化生產與經營,形成了以紙養林、以林促紙、林紙結合、林漿紙協同發展的造紙工業新格局,實現了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以金東紙業為例,目前該企業累計投入環保設施經費已達9億元,從水、氣、聲、渣各方面進行了污染物的防治,三廢治理、噪音控制、粉塵治理等均達到了國家控制標準;并且,金東紙業每年通過廢棄物回收處理所獲得的收益達到1.1億元。實踐已經表明,通過循環經濟模式,現代造紙業不僅不再是人們觀念中的“污染大戶”,而且完全可能也應該建成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綠色產業。
產業政策尋求突破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紙業環保高層論壇上,獲得“國家環境友好企業”榮譽稱號的金東紙業和昆山鈔票廠等聯合向行業發出“中國綠色紙業倡議”,林漿紙一體化經營模式成為論壇的熱點。
論壇上,有關專家指出,應該鼓勵造紙企業做大作強,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方向發展。同時,通過關停并轉和重組整合等方式將污染嚴重的小紙廠淘汰出局,發展強勢企業集團,為在造紙行業全面實現循環經濟創造條件,使之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環保中來,從而有效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在稅收政策上,建議稅收、補貼等政策向開展“林漿紙一體化”的造紙企業傾斜,用市場價格的杠桿作用推動中國造紙業走上循環經濟之路,鼓勵企業增加環保收入,開展林漿紙一體化的生產和經營。
努力擴大木漿原料來源,提高木漿供給率是與會專家開出的第二劑藥方。除了以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營造速生林外,要擴大廢紙回收利用,以緩解造紙原料緊張的局面。廢紙作為造紙原料生產紙和紙板,可以減輕污染保護環境,還可以減少森林砍伐,節省原生纖維資源。有關資料顯示,日本廢紙回收率達到78%;德國高達83%;芬蘭城市的舊報紙、雜志的回收率幾乎達到100%;而我國的回收率只有30%。在廢紙回收類別的細分上,美國已經達到50多個,我國卻簡單分為書、報紙和紙板箱三類。日本作為一個造紙強國,紙產量多年來保持上升趨勢。而在1990年至2001年的11年間,日本木漿的消耗量卻基本保持不變,顯然廢紙已經成為日本造紙工業的主要原料。德國因為廢紙回收量大,回收率高而成為世界第二大廢紙出口國。專家指出,應有組織、有指導地進行國內廢紙的收集分類和供應工作,設立專門的廢紙回收機構,制定統一的廢紙分類標準,分類回收,分類處理。
有關專家說,保護現有的森林資源,征收木材出口稅,引導限制國內木片出口,減少對現有森林資源的采伐應成為我國造紙工業政策取向。專家指出,我國木材資源非常稀缺,但是木片出口每年的量卻很大。限制木片出口一個有效措施是征收出口稅。
2003年10月13日,《國務院關于改革現行出口退稅機制的決定》出臺,從2004年1月1日起取消部分木材產品的出口退稅,主要包括原木、木制一次性筷子、軟木及軟木制品、木漿、紙板、紙漿等;2005年5月1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調整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又進一步取消木粒、木粉、木片的出口退稅。
“出口退稅”的取消,遏制了木材出口量迅猛增長的勢頭。但就目前的情況看,國內市場的供求矛盾尚未徹底解決,而世界各國對木材采伐、出口的限制日漸嚴厲。
事實上,國際上許多國家都采取增收出口稅的辦法限制木材出口,以保護本國森林資源。菲律賓在1973年開始就對其木材及制品出口征收4%—10%的出口關稅;加拿大是全球最大的木材和新聞紙出口國,在1986年就對出口的木材增收15%的出口關稅;俄羅斯對木材出口征收相當高的關稅。
因此,專家呼吁我國也應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征收木材產品出口稅,以保護本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