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鴻陽:探索民營膠行業發展新機制
時間:2006-08-02
在天然膠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的今天,占據云南天然膠生產半邊天的民營天然膠行業逐漸受到了業內的關注。如何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改變民營橡膠行業小、散、亂的局面,整合自身資源,走出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這不僅為云南橡膠行業所重視,也為國內橡膠行業所關注。為此,記者采訪了云南省民營橡膠行業協會會長趙鴻陽。
民營膠撐起“半邊天”
趙鴻陽介紹,云南是我國第二大天然膠生產基地,其種植面積和干膠產量已占全國植膠總面積和總產量的近三分之一。至2005年底,云南天然膠種植總面積達到448.45萬畝,其中民營膠238.77萬畝,占53.24%;開割207.3萬畝,其中民營86.39萬畝,占41.67%;干膠總產量24.03萬噸,其中民營膠10.6萬噸,占44.11%;全省天然膠產值19.9億元(按90年不變價8300元/噸計算),其中民營膠企業為8.8億元。目前,云南省橡膠初加工生產企業共有114家,其中民營企業就占90多家,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南5個地州22個縣市的低海撥濕熱地區。其中天然膠主產區——西雙版納地區民營橡膠企業的種植面積已達117萬多畝,占云南民營天然膠產量的51%,年產值已經達到6億元。民營膠企業撐起了云南天然膠產業的“半邊天”,并成為植膠區的經濟支柱。
發展依舊困難重重
趙鴻陽介紹,由于云南民營膠產業起步晚、技術薄弱、人才匱乏,至今發展仍較為緩慢。
據了解,“六五”和“七五”期間,云南省政府還給民營橡膠每畝無息貸款50元,再加上各級地方財政給予的補助,每畝民營膠有80~100元的有償扶持,為形成天然膠生產基地和邊疆民族地區的脫貧致富奠定了基礎。但1990年之后,民營膠就失去了這種優惠。目前云南甘蔗、茶葉、咖啡等行業都可以得到貸款資金及政策上的扶持,但作為云南省四大傳統產業之一的天然膠已經沒有了這種優惠。趙鴻陽認為,在我國橡膠資源極度緊張的情況下,民營膠的種植及發展具備比國營農場更大的潛力,理應得到各級部門的重視和更快地發展,但目前各級部門對發展民營膠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
由于民營膠企業在科技、資金方面投入不夠,生產仍處于傳統的粗放模式;天然膠種植布局不合理,植膠土地以二、三類為主,使這部分膠園生長慢、投產晚、產量低、經濟效益差。趙鴻陽說,雖然云南省已經涌現出一批橡膠初加工的龍頭企業,但民營膠加工企業規模小且分散,專業化水平不高,產品質量不穩定,品種單一,新的割膠制度還處于起步階段;從業人員文化素質低、流動性大,技術和管理基礎較差,這些都制約了云南非公橡膠行業的發展。趙鴻陽表示,2005年云南民營膠園平均單產干膠僅在1500千克/公頃左右,與國營膠園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云南的民營橡膠每畝增產10千克,僅云南每年天然膠產量就會增加10萬噸以上。
探索發展新機制
云南民營橡膠業目前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是現代高科技的高效勞動與落后割膠的低效勞動的巨大差距;二是我國割膠生產的高產量、高定額與云南民營橡膠的低產量、低定額、低效益的巨大差距,這也勢必造成民營膠成本高、質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如果任其發展,民營橡膠業的前途堪憂。面對如此嚴酷的現實,趙鴻陽認為,要改變民營膠企業小、散、亂的局面,可以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和股份制出售等多種形式,加強集成,上水平、上規模、上效益,實現以骨干橡膠企業為核心,以資產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吸收分散的中小企業或膠園農戶,在自愿的基礎上,組建區域性或跨區的企業集團,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另外,云南民營橡膠產業要有新的、大的突破,就必須由重基地建設轉為重培植龍頭企業,通過培植一批骨干企業,以“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科工貿農一體、產供銷一條龍的經營體制,創建自己的品牌,推進民營橡膠產業提升、發展,加快其產業化進程。趙鴻陽說,現在云南的民營橡膠企業已經在積極醞釀成立民營橡膠企業聯合體,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