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北幾所高校聯合攻關的“優質苧麻種植與麻絨紡織技術及設備研究”課題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經專家鑒定,他們研制出的新品種、種植新技術及加工新工藝,可大幅度提高苧麻的種植效益及附加值,有“中國草”之稱的苧麻有望成為“富民草”。
這項課題以工業生產的要求指導農業生產,以面料質量要求為目標,對品種、種植、加工技術進行一條龍研究,由武漢科技學院、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聯合完成。湖北省科技廳最近組織的專家鑒定認為,這項課題中的“高支苧麻絨紡織工藝及設備研究”、“麻絨纖維清潔生產工藝及設備研究”、“優質苧麻種植示范及加工產業化開發研究”,均未見文獻報道。
經專家鑒定,選育出的新品種“華苧五號”比傳統品種可增產20%-40%,且抗病能力強。新研制的直喂式剝麻機能提高工效2倍,節約成本三分之一,這項成果使麻農每畝比以前增收30%。鮮麻生物化學脫膠與水處理的聯合工藝為世界首創,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了廢水的循環利用。
課題組還開發出高支苧麻紗的雙組份紡紗技術,突破了傳統紡紗的限制,在常規苧麻生產設備上加工出了70支高支優質苧麻紗線。采用這種技術加工的高支麻紗,與國際市場常見的36支的相比,成本大致相當,每噸售價至少高出1萬元。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的面料手感柔軟,細膩挺爽,抗皺性能好,試制的男女T恤、女裙,試穿效果非常好。
據課題負責人曾慶福教授介紹,目前,高支苧麻的研究正處于市場開發和推廣的階段。專家們希望通過企業與原料生產基地簽定產銷合同,利用基地優質原料進行精、深加工,從而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一體化經營模式,造福農民。
苧麻是中國的特產,總產量約占世界的90%,是一種較好的出口創匯產品,目前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一帶,以湖南、湖北和江西為最多。曾慶福說:“苧麻技術的突破對于提高農民收入具有極大意義,現在種植一畝苧麻的收入可以達到1260元。另外,苧麻深加工業的發展對于解決農村和小城鎮的就業問題也會帶來積極影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