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代標準化
標準化是人類由自然人進入社會共同生活初中的必然產物,它隨著生產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而發生、發展,受生產力發展的制約,同時又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人類從原始的自然人開始,在與自然的生存搏斗中為了交流感情和傳達信息的需要,逐步郵現了原始的語言、符號、記號、象形文字和數字,西安半坡遺址出土陶缽口上刻劃的符號可以說明它們的萌芽狀態。元謀、藍田、北京出土的石制工具說明原始人類開始制造工具,樣式和形狀從多樣走向統一,建筑洞穴和房舍對方圓高矮提出的要求。從第一次人類社會的農業、畜牧業分工中,由于物資交換的需要,要求公平交換、等價交換的的原則,決定度、量、衡單位和器具標準統一,逐步從用人體的特定部位或自然物到標準化的器物。當人類社會第二次產業大分工,即農業、手工業分化時,為了提高生產率,對工具和技術規范化就成了迫切要求,從遺世的青銅器、鐵器上可以看到那時科學技術和標準化水平的發展,如春秋戰國時代的《考工記》就有青銅冶煉配方和30項生產設計規范和制造工藝要求,如用規校準輪子圓周;用平整的圓盤基面檢驗輪子的平直性;用垂線校驗幅條的直線性;用水的浮力觀察輪子的平衡,同時對用材、軸的堅固靈活、結構的堅固和適用等都作出了規定,不失為嚴密而科學的車輛質量標準。在工程建設上,如我國宋代李誡《營造法式》都對建筑材料和結構作出了規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對藥物、特性、制備工藝和可視為標準化“藥典”。秦統一中國之后,用政令對量衡、文字、貨幣、道路、兵器進行大規模的標準化,用律令如《工律》、《金布律》、《田律》規定"與器同物者,其大小長短必等"是集古代工業標準化之大成。宋代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運用了標準件、互換性、分解組合、重復利用等標準化原則,更是古代標準化里程碑。
二、 近代標準化
進入以機器生產、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近代標準化階段。科學技術適應工業的發展,為標準化提供了大量生產實踐經驗,也為之提供了系統實驗手段,擺脫了憑直觀和零散的形式對現象的表述和總結經驗的階段,從而使標準化活動進入了定量地以實驗數據科學階段,并開始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在廣闊的領域推行工業標準化體系,作為提高生產率的途徑。如1789年美國艾利·惠特尼在武器工業中用互換性原理以批量制備零部件,制定了相應的公差與配合標準;1834年英國制定了惠物沃思"螺紋型標準",并于1904年以英國標準BS84頒布;1897年英國斯開爾頓建議在鋼梁生產中實現生產規格和圖紙統一,并促成建立了工程標準委員會;1901年英國標準化學會正式成立;1902年英國紐瓦爾公司制定了公差和配合方面的公司標準――"極限表",這是最出現的公差制,后正式成為英國標準BS27;1906年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成立、1911美國泰勒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應用標準化方法制定"標準時間"和"作業"規范,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標準化管理,提高了生產率,創立了科學管理理論;1914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運用標準化原理把生產過程的時空統一起來創造了連續生產流水線;1927年美國總統胡佛就得出了"標準化對工業化極端重要"的論斷。此后,荷蘭(1916年)、菲律賓(1916年)、德國(1917年)、美國(1981年)、瑞士(1918年)、法國(1918年)、瑞典(1919年)、比利時(1919年)、奧地利(1920年)、日本(1921年)等,到1932年已有25個國家相繼成立了國家標準化組織,在這基礎上1926年在國際上成立了國家標準化協會國際聯合會(ISA),標準化活動由企業行為步入國家管理,進而成為全球的事業,活動范圍從機電行業擴展到各行各業,標準化使生產的各個環節,各個分散的組織到各個工業部門,擴散到全球經濟的的各個領域,由保障互換性的手段,發展成為保障合理配置資源、降低貿易壁壘和提高生產力的重要手段。194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成立,現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個國家成立了自已的國家的標準化組織。
三、 現代標準化
工業現代進程中,由于生產和管理高度現代化、專業化、綜合化、這就使現代產品或工程、服務具有明確的系統性和社會化,一項產品或工程、過程和服務、過程和服務,往往涉及幾十個行業和幾萬個組織及許多門的科學技術,如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曼哈頓計劃",從而使標準化活動更具有現代化特征。隨著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的過程,特別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和市場全球化的需要,要求標準化擺脫傳統的方式和觀念,不僅要以系統的理念處理問題,而且要盡快建立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標準化體系,不僅工業標準化要適應產品多樣化、中間(半成品)簡單化(標準化)乃至零部件及要素標準化的辯證關系的需求,而且隨著生產全球化和虛擬化的發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需要,組合化和接口標準化將成為標準化發展的關鍵環節;綜合標準化、超前標準化的概念和活動將應運而生;標準化的特點從個體水平評價發展整體、系統評價;標準化的對象從靜態演變為動態、從局部聯系發展到綜合復雜的系統。現代標準化更需要運用方法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和行為科學理論的指導,以標準化參數最優化為目的,以系統最優化為方法,運用數字方法和電子計算技術等手段,建立與全球經濟一體化、技術現代化相適應的標準化體系。目前,要遵循世界貿易組織貿易技術壁壘協定的要求,加強諸如國家安全、防止欺詐行為、保護人身健康或安全、保護動植物生命產健康、保護環境等方面以及能源利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包裝運輸、企業管理等方面的標準化,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標準化支持。
四、我國標準化的發展沿革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標準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1949年10月成立中央技術管理局,內設標準化規格處。
1950年重工業部召開了首屆全國鋼鐵標準化工作會議。
1955年中央制定的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提出設立國家管理技術標準的機構和逐步制定國家統一技術標準的任務。
1957年在國家技術委員會內設標準局,開始對全國的標準化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同年參加了國際電工委員會(IEC)。
1958年國家技術委員會頒布第一號國家標準GB1《標準幅面與格式、首頁、續頁與封面的要求》。
1962年國務院發布我國第一個標準化管理法規《工農業產品和工程建設技術標準管理辦法》。
1963年4月第一次全國標準化工作會議召開,編制了《1963~1972年標準化發展規劃》。同年9月經國家科委批準成立國家科委標準化綜合研究所。10月經文化部批準成立技術標準出版社。
至1966年已頒布國家標準1000多項。但文化革命期間,標準化事業同其他事業一樣遭到嚴重破壞,從1966年至1976年10年間,僅頒布400項國家標準。
1978年5月國務院成立了國家標準總局以加強標準化工作的管理。同年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名義參加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1979年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標準化工作會議,提出了"加強管理、切實整頓、打好基礎、積極發展"的方針。同年7月國務院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管理條例》,體現了為四化積極服務的指導思想;該年還在杭州召開了中國標準化協會首次代表大會。1979年開始,國家標準化行政部門組建了234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400多個分技術委員會,有25000多名各行各業專家、學者和標準化管理人員被聘為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有100多個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
1988年7月19日國務院為了加強政府對技術、經濟監督職能,決定將國家標準局國家計量局和國家經委的質量合并成立國家監督局。1998年改名為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直屬國務院領導,統一管理全國標準化、計量、質量工作。1999年省以下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實行垂直管理。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并以國家主席令頒布,于1989年4月1日起施行,這標志著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標準工作,進入法制管理的新階段。國務院有關部門設有負責管理本部門、本行業的標準化管理機構;26個部門及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機構成立了標準化研究及信息情報機構。至1999年底,我國已有國家標準19278項,其中強制性國家標準2653項(占國家標準的13.8%),推薦性標準16625項,依法備案的行業標準30000項(其中強制性標準約占10%);近9000項地方標準和依法備案的企業標準約35萬項。基本形成了以國家標準為主,行業標準、地方標準銜接配套的標準體系。標準的覆蓋已從傳統的工農業產品、工程建設向高新技術、信息產業環境保護、職業衛生、安全與服務等領域擴展,同時在農業標準化、信息技術標準化、能源標準化以及企業標準化和消滅無標生產等項工作方面都取得較好進展。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把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作為我國重要的技術政策,國家標準中有43.6%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重點行業的國際標準采標準率已達60%,一些重要產品已按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標準化工作已對提高我國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規范市場秩序,發展對外貿易,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保證和技術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