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聚丙烯生產技術的發展
時間:2005-06-13
1962年北京化工研究院開始研制聚丙烯,1965年建成60噸/年聚丙烯中試裝置。1964年蘭化公司從英國吉瑪公司引進首套5000噸/年溶劑法聚丙烯裝置,1970年投產,生產均聚產品。1973年,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從日本三井油化公司引進8萬噸/年溶劑法聚丙烯裝置,1976年投產,從此,有了耐抗沖共聚產品的生產。到80年代,隨著中國石化工業的迅速發展,聚丙烯的生產也得到巨大發展。從1983年南京揚子石化公司從日本三井油化引進的14萬噸/年本體法高效催化劑
PP裝置開始,中國陸續引進了十幾套采用第三代高活性、高等規度催化劑的Himont公司Spheripol聚丙烯和三井油化Hypol聚丙烯生產工藝。至1990年,全國已有近60套小本體聚丙烯裝置,分建在50多個生產廠家,遍布全國,但開工率及生產負荷都較低。1996年燕化公司又引進了一套年產20萬噸的Amoco氣相法聚丙烯裝置,該裝置于1999年投產,是國內生產能力最大的一套聚丙烯裝置,另外,在建的兩套分別是揚
子石化公司引進的20萬噸/年Amoco工藝的聚丙烯裝置,上海金山石化公司由國內自行設計的20萬噸/年Himont工藝聚丙烯裝置。目前國內的聚丙烯行業現狀可以概括為:各類小規模的生產裝置多,而生產能力大的裝置少,生產通用料的裝置多,而生產專用料的裝置少。
我國近年來聚丙烯的生產能力和產量增長迅速,生產能力由1991年的100萬噸擴大到1999年的285萬噸,以每年12.3%的速度躍升,產量由1991年的57.59萬噸猛增到1999年的264.7萬噸,平均年增長率達到18.5%。但由于聚丙烯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我國的聚丙烯市場目前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缺口較大,進口量近幾年都在百萬噸/年以上。
另外,我國近年來在引進裝置催化劑的國產化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國外幾家有代表性的PP生產工藝都是采用各自的專用催化劑,價格十分昂貴,以Himont公司的GF2A催化劑為例,其價格約400萬元/噸,而現已工業化的國產N型催化劑和國產CS-Ⅱ催化劑均為200萬元/噸,價格上有明顯優勢。從活性上看,GF2A為20~30kgPP/g催化劑,而N型催化劑的活性為23kgPP/g催化劑,CS-Ⅱ催化劑可達40kgPP/g催化劑,而且CS-Ⅱ催化劑生產BOPP專用料有優勢,等規度可調性強;N型催化劑生產紡絲料有優勢,其灰分小,等規度高,加氫量小。目前國內某些研究機構正在抓緊新一代催化劑的研制,據悉,CS-Ⅲ已進入中試階段。但國產催化劑的使用穩定性不如進口的好,從而使操作成本上升,對產品質量也有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