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綸差別化纖維發展的現狀
時間:2005-06-21
內容摘要:介紹滌淪差別化纖維的發展概況及發展趨勢闡述目前中國大陸國內外滌綸差別化纖維新品種及開發研究、生產商的動態。指出歐、美、日把常規滌綸生產技術轉稼中國大陸及對高附加值和高新聚酯生產技術的封鎖,進一步占領中國大陸市場,加劇競爭。
一、 滌綸差別化纖維的發展概況
自1953年聚酯纖維誕生以來,作為主要的紡織原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天然纖維的短缺,因些,滌綸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由于常規滌綸織物穿著舒適性、美觀性等方面都比天然纖維差,所以,人們在它問世的時候就在對它進行不斷地改進,以取得類似于天然纖維的性能。
60年代早期,為了賦予新型纖維織物真絲般的光澤和彈性,就嘗試采用異形噴絲板紡絲,生產異形截面纖維;到70年代,喬其紗暢銷,強捻的纖維紗線經堿減量處理后,具有真絲般的懸垂感,但它不如天然纖維柔軟和豐滿;到80年代,人們受回歸自然思想的影響,服飾也向運動和休閑裝轉向,滌綸織物變得不流行了;80年代末,日元急劇上升和來自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來自韓國、香港、臺灣、新加坡)滌綸產量的高速增長的壓力下,加速了喬其紗的衰敗。在這期間日本合成纖維工業全力擴大國內消費市場,并致力于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使得滌淪產品質量顯著提高,它不僅具有真絲般的質地和手感,還充分體現出以往合成纖維和天然纖維所沒有的新質感。由于滌綸的物理性能適合于仿制蠶絲,于是超細滌綸長絲應運而生,纖度小于o.67dtex的超細滌綸纖維以及異形截面纖維這二項技術的突破使得織物檔次提高。雖然異形截面的聚酯纖維展現了絲綢般的光澤,但由于高屈撓勁度,其手感仍與紙張相似。
為了得到手感柔軟豐滿的仿真絲織物,人們更加關注蠶絲的結構,不單從外觀上模仿,而更是從微觀結構方面仿制:人們利用兩種收縮率不同的滌綸纖維混纖,卷曲在后紡中的拉伸和熱處理工藝中形成,開發的滌綸混纖絲比一般鋸齒形滌綸的蓬松度還高30%左右;利用纖維表面改性可獲得自然不勻或利用不勻拉伸來獲得厚薄相間的效果;利用纖維表面帶有溝槽而使其具有絲鳴效果。
年份 途徑 特征 技術
1960-1971 仿真絲外觀 光澤、垂感、柔軟 異形截面(三角形、Y型、T型、三葉形等)、堿減量處理
1971-1976 仿真絲宏觀結構 豐滿度、柔軟度、干爽感 異收縮、混纖絲、細丹纖維
1976-1986 仿真絲微觀結構 自然不勻率、絲鳴、溫暖 噴絲網絡絲、纖維表面改性、異形中空纖維
1986-1994 仿真絲面料結構 高文件手感、真絲織物、活潑的蓬松感、超柔軟度 多步收縮、超細丹絲、復合紡絲、高速紡、新聚合物
后來人們將仿常規纖維性質開發出的一系列新產品統稱為“新合纖”。目前“新合纖”均以滌綸為主體,它具有特殊的性能、特別的觸感和感受;產品風格和性能是天然纖維或合成纖維所無法獲得的;從聚合到織造染整等工序都使用新技術。
概念 類別 性質 技術特征
超柔軟材料 桃皮絨 桃皮外觀和手感,粉末般細膩感 超細丹絲,由自收縮形成微波狀
超蓬松材料 新真絲 具有多種手感和懸垂性的真絲風格、干爽、絲鳴 堿減量、異收縮比混纖紗、異形截面
絨型材料 新精梳 具有羊毛的性質,手感柔軟細密 對異形絲進行噴氣網絡后假捻
超重材料 干爽型 合纖的干爽感和懸垂感 加入無機微粒產生高密度干爽手感
目前市場上供應的新合纖產品一般為表2中的四大類,桃皮絨“新UST”是由微卷曲的不同種異形超細丹滌綸長絲(0.1d,0.11dtex或直徑0.6um)組成的,而天然纖維如真絲的截面直徑為12~13um,羊毛的則為20~26um,因此這種面料的手感跟天然纖維織物完全不同。纖維的表面溝槽使面料呈現粉末細膩手感,而單絲中的巨大空隙可給面料輕暖的感覺,呈現桃皮風格,UST主要用于生產夾克、套裝和外衣;新真絲面料以絲洛楊絲(Silkook RoyalS)為代表,其結合了混紡和部分溶解技術,使聚酯三葉形截面呈現細微的縱向裂紋,因而能產生一種絲鳴的效果,三葉形截面可使面料柔軟,呈現宜人的光澤和很好的垂感,這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真絲;新精梳面料是中厚型,可用于制作男式套裝,它采用了復合組織技術,使兩根物理性質不同的聚酯纖維比經暫時加捻形成皮芯結構,短絨型面料馬諾(Malor)具有良好的蓬松性和類似于極細羊毛的手感、適合的彈性,因而特別適于裁制套裝以及日本和服。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追求舒服、高檔、保健、自然等成了新時尚,對服飾的追求出現了多樣化、功能化,使得一些具有新穎功能的聚酯纖維普受歡迎。衛生功能型如抗菌纖維、消臭纖維;服用功能型如吸水;吸濕性纖維、抗靜電導電纖維、抗起球纖維,保健功能型如遠紅外纖維、抗紫外線纖維,產業用功能纖維如阻燃纖維、高強高模工業用絲等。
二、滌綸差別化纖維新品種
1.細丹、超細丹纖維
滌綸因其良好的服用性能,在紡織用纖維中占有主導地位,替代天然纖維方面已仿制出高仿真纖維,使仿絲織物達到輕、柔、爽、滑,對超薄型滌綸織物經堿減量處理后,再經特殊柔軟親水整理,更能獲得真絲綢的外觀和手感;仿鹿皮織物被稱為劃時代的衣料,它不僅具有天然鹿皮的“書寫效應”、“白霜感”和“立體感”,而且具有真絲的手感,柔軟、質輕、懸垂性好、舒適;超細纖維還可用于合成革、清潔布、高密防水織物、液體或空氣過濾材料、貝類及海藻抑制層、保溫材料、功能紙、電池隔膜等。
紡制細丹、超細丹纖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復合紡絲剝離法、溶解法、常規熔融法、超拉伸法、閃蒸法和熔噴法。
國外化纖公司早在60年代就開始了此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杜邦公司在1964年就取得了用復合紡絲法生產超細纖維的專利,并以此作為發展超細丹纖維的起點,到70年代,用剝離法和海島法兩種復合紡絲法制取0.1dtex左右的超細丹纖維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目前最好的超細丹纖維細度已能達到0.001dtex,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中國大陸起步較晚,80年代末才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幾年才開始批量生產,投放市場,產品備受歡迎。江蘇省紡織研究所采用金山二期的滌綸長絲切片和進口錦綸切片,仿制166.dtex/24f×12滌錦復合絲(單絲約0.2dtex),揚州布廠以它作緯紗,普通滌綸75dtex/24f絲作經紗,用噴水織機制高密平紋布,印染廠經砂洗染整制得桃皮絨面料,該面料絨面細密,色澤柔和,手感柔軟,富有彈性,懸垂性好;成都恒益化纖開發有限公司利用引進美國、德國90年代最新雙組分復合紡絲設備,以常規聚酯切片和錦綸6切片為原料,已研制開發預取向、假捻牽伸等滌錦復合長絲,單絲細丹達到0.15一0.30dtex,復合比有50/50、70/30,纖維織造性能優良,可使用噴水、劍桿、有梭、針織等織造設備,開發了高檔次的仿真絲綢、仿鹿皮和高密度防水織物,具有手感柔軟、細膩、滑糯、懸垂性好、透氣吸濕等優點;營口化纖廠生產的齒輪型滌錦復合纖維,滌錦比為1:1,產品規格為75.6dtex/24f,單絲纖度o.26dtex;無錫合成纖維總廠生產桔瓣形滌錦復合絲,產品規格為166.7dtex/72f,單絲纖度為0.21dtex;江蘇省紡研所生產“T”字滌錦復合絲,產品規格為111.1dtex/40f,滌錦比為67:33,單絲纖度為0.5dteX;中國紡科院生產的“米”字滌錦復合絲,產品規格為88.9dtex/24f,滌錦比為67:33,單絲纖度為0.4dtex;北京服裝學院開發了單絲纖度為0.05dteX的超細纖維,打破了發達國家公司生產單絲小于0.1dtex的技術壟斷。
北京服裝學院和天津石化公司化纖廠合作,研究開發了水解剝離法超細纖維,它采用自己合成的易水解聚酯(EHDPET)與普通聚酯(PET)以15-25/85-75質量比復合紡絲,得到以EHDPET為海組份,PET為島組份的復合纖維,加工成針織物或機織物,經水解處理,復合纖維即被剝離成0.04dtex的超細纖維,該工藝己完成工業試驗階段并能提供紡織染整加工工藝,具備工業化生產條件。
2.易染型聚酯纖維
由于聚酯分子鏈緊密斂集,結晶度和取向度高,分子間沒有容納染料分子的空隙,染料分子不易進入纖維內部,又缺乏親水性,因而染色不如錦綸容易,通過對聚酯進行改性,制造適應不同類型的染料染色、染色條件溫和、色譜齊全、色澤均勻、色牢度好的易染型聚酯纖維成為人們關注的課題。
陽離子染料可染聚酯雖然在開發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與常規滌綸相比,它具有許多優異性能,在近幾年中已成為一個市場開發的熱點。岳陽石油總廠化纖廠利用在聚合階段加入磺酸鹽,制備了陽離子可染切片,性能優良,現已工業化生產,投放市場后,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岳陽石油化工總廠研究院采用陽離子切片與普通滌綸切片以50:50,30:70的比例復合紡絲,制得CDP/PET仿毛型復合纖維,在揚州布廠、蒲圻紡織廠、湘潭紡織總廠開發生產的毛型織物具有手感豐滿柔軟、一浴雙色的效果。1996年遼陽石油化纖公司生產了3000噸,上海石化生產了10000噸,每噸利潤2000元左右,目前中石化集團公司可望推廣到2~5萬噸,單體磺酸鹽主要依靠進口解決(可自行研制),第四單體立足于自己生產,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而采用特定的1一羥基一4一苯氨基為著色劑,先將PET切片與著色劑在密閉容器中均勻混合著色,也能夠得到色相純正、色牢度好的纖維;日本尤尼吉卡公司用4份含磺酸基團間苯二甲酸鹽單元的陽離子可染聚酯與1份乙二醇/聚乙二醇/磺酸基間苯二甲酸鈉/對苯二甲酸的嵌段共聚物共混紡絲,可制成具有高染色深度的超細纖維;在紡絲前或紡絲過程中,加入陽離子活性劑如少量變性劑與BAET共聚,成為無規線型聚合體后,可紡性好。這種改性滌綸不但可用陽離子染料染色,且還兼有抗起球性并提高了縮皺回復性。
另外在陽離子可染纖維推出的同時,一種以1,4丁二醇代替乙二醇作為第二單體的改性滌綸(PBT)也加入了滌綸差別化的行列。以丁二醇代替乙二醇不僅使分子鏈的柔性鏈段大大增加,而且纖維的染色性能也大大改善,達到常壓沸染。但由于1,4丁二醇的原料價格大大高于乙二醇,而使PBT纖維在價格上缺乏競爭優勢。因此目前主要是以在常規PET中把1,4丁二醇作為第三單體加入,這樣不僅使纖維的價格有所下降,染色性能得到改善,而且其熱穩定性要大大地優于陽離子可染纖維。
3.三異(異纖、異形、異收縮)聚酯纖維
三異纖維是指在同一束絲中,既有粗丹纖維起織物骨架作用,又有細丹纖維,使織物手感柔軟,風格飄逸。利用同孔、不同噴絲板紡絲所得纖維進行合股,或用異孔同一噴絲板,其中粗丹用異形截面,細丹用圓形截面,利用粗、細丹纖維在后加工中不同的收縮率體現織物不同的風格;也可用兩種不同組分的聚酯切片進行復合紡絲,以保證同一絲束中不同纖度和截面的纖維具有工藝所要求的不同收縮率。對于關鍵指針收縮率差國內一般約為6%,日本為10%,中石化集團要求達到10%~15%,具備領先水平。
中國紡織大學與精誠化纖廠共同研制開發成功三異滌綸長絲,試生產了有光與消光兩大系列的產品,產品規格有66.67dtex/48f、83.33dtex/48f、133.33dtex/96f、150dtex/96f、166.67dtex/96f等,質量達到同等DT絲指針,沸水收縮率差異在5%~10%之間;蘇州化纖廠也紡制了仿毛型三異混纖長絲,目前已通過同板混纖,運用高速紡絲、牽伸等技術,使一束纖維具有異纖、異收縮、異截面特性;它適用于高仿毛織物開發,解決了混纖型噴絲板設計、特殊紡絲、牽伸關鍵工藝技術和紡絲關鍵部位的技術改造三項關鍵技術,異形收縮率達到20%以上。山東莒信滌綸有限公司選用POY-DTY高速紡絲路線,利用“三異”技術,超細丹高速紡絲技術、復合加捻技術及網絡技術開發生產了仿真絲新滌綸。遼陽化纖公司利用常規紡制取了同板三異長絲,通過小試鑒定,投資100萬元左右解決噴絲板和整經機即可進行工業化生產。三異纖維由于其具有異纖度、異截面、異收縮、單絲纖度細等特點,因此已是仿真絲、桃皮絨、仿鹿皮、仿毛織物的良好面料,織物手感柔軟細膩、飽滿、穿著舒適等特點,是目前中國大陸差別化纖維開發的重點和方向。
4.功能性聚酯纖維
功能性聚酯纖維在日本研究最為活躍,已開發出衛生、保健、服用、產業用等多種類型。在國內起步較晚,一些科研院所如中國紡織大學、北京服裝學院、成都科技大學、天津紡織工學院陸續開始研究開發具有阻燃、抗靜電、抗菌、防紫外線等特殊功能的滌綸纖維,并取得了可喜成績。
4.1 阻燃聚酯纖維
普通滌綸LOI值為20.6%,不具備阻燃性,隨著消防法規的實施,為了安全起見,對一些公共場所所用的織物必具阻燃性及家庭用裝飾布,一些特殊行業用的工作服等都要求阻燃性良好。因此,目前對阻燃聚酯研究很多,中國紡織大學1980年開始阻燃滌綸研究,現在進行含磷共聚型阻燃滌綸的研究,吉林紡織工業設計研究院、成都科技大學、北京化纖研究所,天律合成材料工業研究所,岳陽石化總廠等均進行了阻燃聚酯研究。現已工業化生產的有山東淄博滌綸廠、天津石化公司研究所采用高速紡絲設備生產出POY-DT(DTY)阻燃聚酯;佛山東利化纖公司采用FDY工藝路線開發出阻燃聚酯長絲,其產品已用于生產阻燃型墊布、起絨布、裝飾布等。
4.2 高吸收聚酯纖維
吸收纖維分吸濕、吸水、吸熱纖維。日本東洋紡開發出吸濕率為10%的聚酯短纖,還開發出比棉花吸濕率還高的纖維,并能很快將水分釋放出來;杜邦公司的Codmax纖維有四道凹槽,產品規格為1.54dtex,其纖維具有吸濕、可呼吸、速干等功能;日本東麗開發了一種長絲和短絲相結合的織物,外層是加有陶瓷微粒的PET短纖,內層具有吸水性能的改性異形截面PET長絲,由毛細管作用將人體的汗液從內層吸收通過外層排出,吸濕性接近于棉,但干燥速度是棉的2倍,主要用于夏季面料和運動衫。
大陸國內近年來對吸水纖維進行了研究開發,如北京服裝學院開發的PBT/PET中空微孔復合纖維,顯示出優異的吸水性和保水性;天津石化公司滌綸廠與北京服裝學院共同開發的高吸水中空滌綸短纖于1996年12月通過鑒定,該產品能快速地吸收、傳遞、釋放水分,并紡制出近10噸2.5dtex的高吸水短纖,與紡織廠家聯合開發出高吸濕面料,制作的運動衫具有良好的穿著舒適性;中國紡織大學研制成功的高吸水聚酯纖維的吸水率與棉花相似,為20.5%,吸濕率為2%,是普通滌綸的5倍。
吸熱纖維在日本80年代末已開發成功,主要有帝人、旭化成、鐘紡、尤尼吉卡、可樂麗等工廠生產,采用的主體纖維為滌綸和錦綸,體感溫升為2-4℃。天津石化股份公司開發了遠紅外PET短纖和長絲,并已小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其特點是陶瓷粉細化,分散均勻性好,可紡性優良,作成織物遠紅外線為8-25um,發射率達82%以上;華東理工大學和上海第十化纖廠共同研制出1.67dtex×38mm的遠紅外短纖14噸投放市場,深受用戶歡迎;山東淄博滌綸廠、中國紡織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不同程度地開發生產了遠紅外吸熱纖維。
4.3 抗紫外線聚酯纖維
90年代初國際上抗紫外線纖維及織物得到迅速發展,最先采用后整理技術,將具有紫外吸收、反射性能的添加劑摻入涂層內再敷到織物上,實用性好,但影響織物手感、舒適性,耐久性差。目前主要采用粒徑小于1um的抗紫外陶瓷材料在聚合階段或紡前加入抗紫外母粒制備抗紫外纖維,多數是用Ti02或ZnO系列陶瓷微粉。日本的可樂麗“Esumo”、大和紡的“Rienfsui”、帝人“Fijosensa”、尤尼吉卡“Sarakuru Scy、”東麗的Arifuto”等均是形成商品的纖維。中國大陸天津石化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開發成功并生產了抗紫外線聚酯切片、聚酯長短絲,在山東臨沂棉紡廠、天津白玫瑰針織公司使用,通過對其織物進行測試,紫外光譜為200--380nm,遮蔽率為91%--95.5%,120dtex/36f抗紫外線長絲經天津白玫瑰針織公司使用,織物紫外線光譜為200--380nm平均遮蔽率為94%--96.7%,這些織物對可見光、紅外線均有一定的反射作用,穿著涼爽舒適。另外還有中國紡織大學、北京服裝學院、江蘇紡織研究所、上海第十一化纖廠、江蘇中匯集團等單位均研究開發成功抗紫外線聚酯纖維。
由于滌綸吸收紫外線輻射比其它纖維和棉更多,而滌綸又是主要的服裝面料原料,人們為了健康的需要,今后對抗紫外線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化纖廠家大力開發該類纖維,具有廣闊的前景,也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4 抗菌消臭纖維
抗菌纖維是一種能抑制和殺死細菌的功能性纖維,國外70年代開始研制,主要針對織物表面處理的方法,耐洗性差,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鐘紡公司采用無機抗菌劑與聚合物共混的方法,紡制出永久性抗菌聚酯纖維,在紡織品中只需用40%的這種抗菌聚酯纖維就能達到抗菌消臭的標準,由于抗菌劑是在聚合階段摻入,耐洗效果好,經測試洗試滌50次以后抗菌性能無變化,而且在染色熱環境下也不減抗菌性能;東麗公司“馬庫思貝克”是在纖維染色的染液中進行抗菌劑吸處理或熱熔染色法,使抗菌劑能均勻地被吸收到纖維表層,而且抗菌劑是以三聚氰胺為主的粘合樹脂,不含有毒物質,其抗菌效果比聚合物中摻入抗菌劑等處理方法高3-5倍,耐洗效果好,在85。C水中反復進行100次工業洗滌仍具有抗菌效果,東洋公司最近又成功地開發出“Bactekill’’聚酯纖維,該纖維是采用自己最新研制的瓷粒子與聚酯熔體共混紡制而成,其抗菌效果和白度都很好;還有可樂麗公司開發的抗菌消臭中空聚酯纖維;帝人公司開發的有抑制病原菌增值效果的聚酪短纖維“開萊塔克”。日本鐘淵公司的抗菌纖維是在聚酯纖維內部加入沸石和金屬,在一定條件下,沸石與金屬發生作用產生臭氧,可在較大范圍內殺菌,其有效期長,洗滌100次以后,殺菌率70%。
中國大陸90年代初才開始進行抗菌消臭纖維的研制,首先由江蘇省紡織研究所研制出,后來天津石化公司研究所利用自制的抗菌聚酯切片,在常規紡和高速紡設備上均試紡成功,其產品已投放市場,可批量工業化生產;最近江蘇省紡織研究所在研制成功含銀、鋅金屬離子抗菌滌綸后,又研制出各種抗菌防臭產品,其產品已出口到海外,該所正聯合有關企業,準備擴大生產規模;儀征化纖有限公司和中國紡織大學共同承擔的“抗菌PET纖維”課題已研制成功并通過部級鑒定,它利用共混方法開發抗菌PET、中空抗菌PET,可廣泛地應用于家庭及賓館中的巾被系列產品、填充料、醫療、飲食、衛生、交通工具用紡織品,前景樂觀。
4.5 抗靜電聚酯纖維
90年代后,日本的各公司如鐘紡、帝人、東麗、可樂麗等公司都進行了導電纖維系列研究。東麗公司開發的高白度導電復合纖維,可樂麗公司開發了由炭黑和熱塑性彈性體組成的具有永久導電性能的合成共扼纖維,還開發了用于軍裝和工作服的白色抗靜電聚酯長絲紗,用此紗制成的織物不僅具有優良的抗靜電,還具有普通衣料優良的手感,優良的染色性、強度、抗洗滌性和耐化學性。由ICI纖維公司開發的即Epitropic纖維是一種獨特的導電纖維,其應用非常廣泛,其芯是聚酯,皮層是聚酯和間苯二酸酯的共聚物,在生產時,它浸漬于黑炭粒中。
大陸導電纖維研究起步較晚,浙江大學、浙江省冶金研究所與杭州孔雀化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發了一種鍍復合導電滌綸,它用普通PET作為基體,在其表面鍍上一層聚丙烯睛,再在聚丙烯脂上鍍復導電的Cu2S,制得具有與普通PET基本相同物理性能的導電纖維,該纖維的導電性能是耐久的,由其紡成的38支紗的電阻可小于100Ω.Cm-1;另外中國紡織大學、北京服裝學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等都進行了抗靜電滌綸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但尚未形成規模生產。
導電纖維用途廣泛,其中最早用于地毯,也是當前最大的市場,其它方面主要用于抗靜電、除塵工作服、一般衣料及產業材料等領域。抗電除塵工作服在石油、天然氣等危險品工作場地、半導體、電子工業、精密儀器、醫藥衛生等領域,其用途和市場正在不斷地擴大。
5.產業用聚酯纖維
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纖維的應用方面,已是衣用、裝飾用、產業用紡織品三足鼎立的態勢。日本裝飾和產業用化纖占其總量的60%以上,美國達60%,西歐也在50%以上。產業用纖維三個主要品種中聚酪纖維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聯信公司是生產聚酯工業絲的主要廠商,該公司長期以來致力于聚酯工業絲的開發和應用,1996年產量為11.8萬廣居世界第二位。該公司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開發了四代尺寸穩定型聚酯工業絲,每次都在性能上有所改進。目前其產品除國內約有9萬t/a的生產裝置外,在法國Longlaville還有1套年產4-5萬t/a的生產裝置。
高模低縮(HMLS)型纖維是一種新型的聚酯工業絲,它具有尺寸穩定性好、強度高、干熱收縮率低等良好性能,主要應用于制造單層子午胎簾子布轎車輪胎以及其它橡膠骨架材料和特殊產業用品,它制成的輪胎具有重量輕、省油和車速快等優點,引起人們的關注。
中國大陸聚酯工業絲起步較晚,80年代開始從國外引進十多條生產線,總生產能力在6萬t/a左右,最大的為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的11000t/a,主要用于生產汽車安全帶、水龍頭帶、三角帶、輪胎簾子布等,由于中國大陸目前聚酯工業絲僅有20%達到質量指針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且存在規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問題,制約了工業絲的應用開發和市場開發,現有裝置和產品種類都不能及時滿足市場的新需求,市場需求的高模低縮(HMLS)滌綸工業絲國內不能生產,需進口解決。隨著中國大陸汽車工業的發展,預計2000年以后對聚酯工業絲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種類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簾子布 1.2 2.2 4.4
橡膠制品 2.8 4.5 7.2
其它 3.3 5.3 8.5
合計 7.3 12.0 20.1
三、結束語
滌綸纖維產品的市場競爭已日趨激烈。從70年代至90年代的發展趨勢來看,美國、西歐和日本的產量呈現下降的趨勢,最主要是因為他們放棄了產量高、附加價值低、生產過程中環境污染嚴重的大宗貨產品的生產,繼而轉向高層次、高技術及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開發與生產。而把技術含量低的大路貨生產技術轉嫁給了中國大陸、臺灣、韓國及東南亞各國,呈現出聚酯生產能力東移的現象。目前,亞洲已成為世界聚酯生產的中心。
中國大陸聚酯行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和問題不是產品沒有市場,而是隨著中國加入WTO市場日趨國際化,正受到進口產品、外資企業產品的猛烈沖擊和競爭,國內市場占有率大幅度下降,效益嚴重滑坡,嚴重制約著中國大陸聚酯工業的發展。我們正面臨著歐、美、日高附加值和高新聚酯纖維生產技術的封鎖及產品市場的激烈挑戰,同時也面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嚴重挑戰。由于中國大陸人口眾多,預示著在新世紀,中國大陸聚酯纖維工業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必須在成本、質量及技術等方面的競爭中取得優勢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因此開發滌綸差別化纖維就成為十分必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