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和化學工業咨詢公司萊森特(Nexant)資深分析師阿拉斯泰爾·亨斯曼表示,歐洲石化行業目前正面臨近幾十年來最惡劣的經營環境。需求嚴重萎縮,成本競爭力不敵中東供應商,裝置紛紛關停。當前的困境將促使該地區發生變化,不過,需求的緩慢復蘇還將讓大多數人生存下去。
關停應對盈利下降
當前歐洲石化行業的經濟性已大幅下降。2009年第二季度表現相對穩定,在部分行業需求略有增加的支持下,產量有了適度的增加;第三季度利潤得到了一定的穩固,但產量仍受限。相關數據顯示,雖然西歐地區的盈利水平較2009年初的嚴峻形勢已有所改善,但目前仍在跟利潤減少做斗爭。為此,許多生產商已經關閉了經濟性較差的一些生產裝置。
歐洲地區最近的關停設施主要有:巴斯夫在德國路德維希港的一個聚苯乙烯生產廠,美國陶氏設在英國威爾頓的環氧乙烷和乙二醇生產線,ArteniusPET包裝歐洲公司在英國威爾頓的精對苯二甲酸工廠,塞拉尼斯在法國的醋酸和醋酸乙烯單體裝置,阿科瑪在法國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乙烯基產品生產裝置,羅地亞在意大利的聚酰胺裝置。另外,西班牙能源和化工生產商雷普索已閑置了在西班牙塔拉戈納的幾套裝置,巴斯夫在路德維希港的許多裝置也減少了運行時間。
多數公司還面臨償還債務的巨大壓力。為此,利安德巴塞爾對全球業務進行重組,并宣布關閉美國的蒸汽裂解裝置和高密度聚乙烯裝置,以及在法國的一套低密度聚乙烯裝置;陶氏化學宣布關閉了在荷蘭的苯乙烯裝置和西班牙的聚苯乙烯裝置,并對美國的多數裝置進行關閉和剝離,其最新打算是要剝離位于德國的合成橡膠、聚碳酸酯、ABS和其他苯乙烯類樹脂業務;西班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制造商拉塞達巴塞羅納近日也已宣布,將出售或關閉其在歐洲的PET工廠。
外部沖擊愈演愈烈
歐洲石化工業同時面臨著境外擴能增加、新產品不斷涌入、而消費仍遠低于可持續生產水平等壓力。
近年來,中東地區的多數新投資都達到世界級規模,裝置技術水平領先。受益于原料/煉油一體化、勞動力成本低、靠近市場等因素,類似的投資模式還發生在亞洲其他地區,比如中國就增加了許多的大型生產線。與之相反,歐洲裝置在持續老化,且大多數公司的財政狀況十分緊張,很少能考慮增加投資以保持其長期競爭力。
在對這些因素綜合考慮之后,許多歐洲制造商已意識到其裝置在未來盈利將越來越難,從而選擇關廠措施。這種壓力在聚烯烴生產上就可以看出,西歐根本無法在成本上與中東地區競爭。另外,即便是美國進入西歐市場也有難以比擬的優勢,因為它重新獲得了墨西哥灣地區的廉價天然氣和乙烷。
走出困境仍有希望
相關分析人士稱,歐洲石化業的前景將受制于全球經濟的復蘇速度。2009年剩下的時間到2010年,工業生產將逐步復蘇,消費也將跟著起步。一旦信心恢復,生產商的日子將逐漸好轉。
根據以前數次經濟危機的經驗,在需求明顯復蘇后,業屆還是傾向于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關閉生產裝置。
因為在這種極端壓力下,企業能夠更清楚地了解哪些資產在未來最具競爭力,從而在情況改善后,將生產重點放在這些資產上。因此,當前的內憂外患并不意味著歐洲石化業的終結。
就外部沖擊來看,中東地區目前并沒有足夠的原料來取代歐洲所有的生產。雖然中東用乙烷生產乙烯衍生物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但這不等同于在其他價值鏈上也存在優勢。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東乙烯的成本優勢也會受乙烷原料供應的限制。
亞洲尤其是中國產能的不斷增加,是亞洲石化業為滿足當地需求、減少進口的主動措施。不過,這部分增加的產能很難在短期內讓中國實現自給自足,預計中國在一定時期內還會是個凈進口國。
當然,歐洲化工業要想經受住這場風暴的考驗,還需要生產商不斷提高他們在全球供應曲線上日益下滑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