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被視為廢棄物的農作物秸稈,如今正在成為能源化工的新寵
在中國農村被棄之于田或焚燒的秸稈,有可能成為化工產業的新寵嗎?11月9日~10日,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在安徽合肥召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在這次會議上,秸稈的地位被空前地抬高了——它既可以替代煤炭、天然氣等化石成為新能源,也可以成為許多化工產品的新資源。
秸稈燃料比使用天然氣減少溫室氣體減排1.5萬噸,廢渣還可用作建筑材料,生產用水全部密閉式循環利用,可使生產線實現污染物的零排放。
11月10日,參加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會的代表們參觀了正在實施綠色工廠計劃的聯合利華合肥生產基地。他們看到了中國目前唯一一組以秸稈作為燃料的燃爐。
位于合肥的聯合利華(中國)有限公司的一臺巨大的燃爐每天要“吃掉”約80噸各類秸稈。聯合利華大中華區副總裁曾錫文說,這是目前全球首臺使用秸稈作燃料生產洗衣粉的燃爐,不僅可以替代過去使用的天然氣,而且燃燒后的爐渣還可作為建筑材料。
該燃爐滿負荷運行每天使用秸稈燃料約80噸,年消化生物秸稈2.5萬噸,比使用天然氣減少溫室氣體減排1.5萬噸,燃爐爐渣還可用作建筑材料。生產用水全部密閉式循環利用,可使生產線實現污染物的零排放。
2007年,聯合利華前全球總裁夏思可先生在聯合國大會上作出承諾:截至2012年,聯合利華全球工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減少25%,實現綠色工廠的設想。“而秸稈燃爐正是聯合利華實現承諾的行動之一。” 在參觀現場,聯合利華大中國區副總裁曾錫文表示。
國內的傳統燃料一直以煤、重油或天然氣為主。今年6月,聯合利華(中國)有限公司在合肥的生產基地率先啟用了中國首個用于洗衣粉生產的生物質(秸稈)燃爐,取代原有的天然氣燃料。聯合利華也是全球首家將秸稈作為燃料進行生產的企業。其原理是采用稻草、玉米秸稈等原料壓縮制成生物燃料,通過生物燃料熱空氣爐燃燒產生蒸汽用于原漿噴粉。
“秸稈是一種資源,其綜合利用可以發展成為產業,并且具有與其他能源所不同的綠色、可再生等優點。”一直致力于生物質能源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石元春院士指出,目前中國的秸稈產出量已超過7億噸,折合成標煤約為3.5億噸,相當于7個神東煤田。“如此寶貴的資源很值得進行產業化開發。”
石元春認為,以秸稈為原料的現代能源是一個新興產業。在當今發展清潔能源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大形勢下,秸稈迎來了一個發展現代能源產業的重大機遇。如將1億噸露地燃燒的秸稈用于發電,可建500個25MW的小型電站,相當于一個三峽的發電量,年替代4350萬噸標煤和減排9000萬噸二氧化碳。
秸稈屬于生物質能。生物質能是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具有可再生性、低污染性、分布廣泛和總量豐富的特點。僅以洗衣粉生產行業為例。全國洗衣粉年產量為300萬噸,如果全部采用生物質秸稈燃爐,每年可以利用近40萬噸的秸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超過20萬噸,節約標準煤20多萬噸。
秸稈原料采用生物技術規模化生產乙醇、丁二酸,在技術和經濟兩方面都有了可行性。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質原料替代石油原料,綜合效益高,前景廣闊
秸稈除了可以作為清潔能源外,還可以用來加工成化工原料。從長遠看,利用秸稈生物質轉化替代石油化工產品成為新的發展方向。我國在秸稈作為原料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據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利群介紹,由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主持研發的玉米秸稈高效生態循環利用工程技術項目已經通過了科技成果鑒定。
“這項技術最大的創新點在于采用了玉米秸稈加工處理以服務畜禽業為主,以制取燃料乙醇為輔的技術集成的發展模式。”張利群說:“我們摒棄了以往加工玉米秸稈僅為提取燃料乙醇的較為單一的運行模式,開發了一條實現農業廢棄物零排放的生物質能源產業、畜禽業的閉路循環經濟鏈。”
玉米秸稈高效生態循環利用工程技術轉變傳統運營思路,集成酒精蒸餾、玉米秸稈酒糟飼養、畜禽糞污發酵沼氣、糞便發酵養蚯蚓等技術。該項目經濟回報以發展畜禽產業為主,生產乙醇燃料為輔,節省了產業鏈的運營成本和秸稈運輸物流成本,使玉米秸稈常年規模化生產乙醇燃料。在技術、經濟兩方面都有了可行性。這種模式適合中國國情,投資少,綜合效益高,是玉米秸稈工業化制取乙醇燃料的有效生產模式。
我國首套利用秸稈生產乙醇聯產丁二酸產業化項目已在安徽豐原集團建成。該項目是由安徽豐原集團自主研發建設的。該項目利用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生產國家大力扶持的生物能源乙醇,同時聯產重要的碳四化合物丁二酸。丁二酸可生產新型可降解塑料PBS等新材料,有著極其廣闊的應用前景。
豐原集團近年來依托發酵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開展了秸稈纖維素轉化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謀求產業轉型。他們圍繞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組織實施重點科技攻關。其所承擔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作物秸稈生物轉化制備燃料乙醇”項目進展順利。2009年6月,安徽豐原發酵工程技術研發服務平臺項目被列入“國家促進服務業發展2009年第三批擴大內需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豐原集團將在這一平臺基礎上,進一步建設生物發酵中試平臺,加快高新技術成果特別是我國原創性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總體提升我國生物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秸稈項目 如果每年達7億噸之巨的產量全部變廢為寶,合理開發利用,可節約和替代大量的木材和煤炭等資源,還可以減少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全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場經驗交流會上表示,今后,我國將大力推動農作物秸稈的循環利用,積極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加工業,有序發展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源。
據了解,我國年產農作物秸稈量達7億噸之巨,如果能夠加以充分的綜合利用,可節省3億噸標準煤耗用量。其中,我國每年約產生1.5億噸玉米秸稈,利用纖維素轉化利用技術,可加工轉化生產1500萬噸生物燃料及1800萬噸加工產品,相當于4500萬噸石油產生的價值。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包括小麥秸稈、水稻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等得到利用,會替代更多的石油用量,對緩解我國能源短缺、提高農民收入、大氣環境保護等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有多個省市對秸稈的綜合利用做出了規劃,特別是一些傳統的農業大省,尤其注重這一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今年8月,湖南省經委、農辦委托湖南節能評價技術研究中心編制成《湖南省秸稈綜合利用規劃》獲得專家評審通過。按照這一規劃,未來5年,湖南省將由國家、地方、企業及個人共同投資146億元,實施秸稈肥料化、秸稈能源化、秸稈飼料化、秸稈原料化、秸稈基料食用菌栽培及菌渣利用、秸稈收集處理及監管、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創新及推廣等七大重點工程。
山東省目前正在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其原理是,植物光合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形成的秸稈,通過加入微生物菌種,催化劑和凈化劑,再通氧的情況下,定向重新生產二氧化碳和水、熱量、礦質元素,在這個過程中又生產出大量的抗病蟲的菌孢子,在通過一定的工藝設施,提供給作物,使作物更好的生長發育,這樣植物光合合成有機物,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機物,二者在物質轉化,重復再利用的過程中構成了一個良性循壞的生物圈。應用該技術可節省農藥用量70%,節省化肥50%。
江蘇常州市的一家企業正在嘗試把秸稈加工成了可燃氣、炭灰、醋液、焦油等產品。這家企業是一家傳統的化纖紡織企業。企業老板董?Q表示,他們企業的電力支出占企業成本的1/3左右,過去最頭疼的是電價高導致生產成本難以降低。今年初,他們用上了一套專利產品氣化爐,以稻殼、谷糠、麥稈等為原料生產可燃氣推動燃氣機發電,不僅使生產成本有了明顯下降,僅是出售秸稈燃燒過程中產生的炭灰這一項,就幾乎賺出了設備的運行費用。這套設備是江蘇恒太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公司負責人徐東平算了一筆賬:一噸生物質可以發電650千瓦時,價值410元。同時,可以產生生物質炭330千克,價值330元;生物質醋液250千克,價值250元;生物質焦油40千克,價值80元;80攝氏度的熱水12噸,價值180元。全部5種產品的經濟價值可達到1250元。整個生產過程無污染,不消耗其他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