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下,除了少數擁有資源的企業,如興發集團、鹽湖鉀肥,更多化工企業將面臨成本上升的困擾。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經濟轉暖和下游行業景氣恢復,化工行業開始提價將成本向下游傳導。
價格受到成本支撐
化工產品的主要原料有石油、煤、天然氣等。目前,國際油價已經上漲到80美元/桶左右的水平,這直接提升了相關化工產品的成本,如PVC、PTA、LPG等。天然氣價改漸行漸近,在此預期下,相關下游產品的成本將會提升,如甲醇、二甲醚、尿素等。此外煤炭的價格也會上漲。
分析人士認為,成本的提升將對化工產品的價格產生支撐作用。但是國內煤炭價格的提升幅度相對更小,因為我國煤炭資源比較豐富,由于進口量較小,國內煤炭的漲價幅度要小于石油、天然氣,這給有關產品能夠替代石油、天然氣化工的煤化工帶來機會。
以PVC為例,國內大部分企業使用的生產工藝是電石法,如中泰化學、英力特、新疆天業等,而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是乙烯法。今年以來,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國外進口PVC逐漸喪失成本優勢,下半年以來進口量呈逐漸減少的趨勢,而國內的電石法PVC企業逐漸顯現出成本優勢。
易貿資訊分析師表示,在目前的原油價格水平,乙烯法企業已經沒有成本優勢。再比如尿素,國信證券研究報告認為,隨著天然氣價改的臨近,煤頭尿素將更具成本優勢。
一位長期研究煤炭的人士表示,不同的煤化工可以獲取的煤炭資源存在差異,煤制油、乙醇對于煤炭要求相對較低,可以獲取的資源較多,而煤制尿素對煤炭的要求較高,可以獲取的煤炭資源較少。
需求回暖值得期待
如果下游需求沒有好轉,成本推動下的價格上漲對于化工企業是一種傷害,因為這將會嚴重地抑制需求。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經濟復蘇的進一步鞏固,下游行業應能夠承受中上游行業的提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