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解讀稅務局發布的通知及附件,我們可以將此次調整分為5個檔次,調整后的出口退稅率從5%到17%不等。
此外,此次政策對退稅率檔次進行了歸并,取消了11%和14%兩個檔次,退稅率由原來的9檔減少為7檔。筆者認為此次調整有一下幾點不同:第一,在最近幾次上調退稅率中屢屢出現的紡織品與服裝本輪并未上榜。自2008年8月以來,紡織品與服裝的退稅率已經從11%一路上調到16%,該類產品離全征全退僅有一個百分點的空間。第二,鋼材鋼鐵產品首度入圍增退名單。第三,勞動密集型商品、家用電器等仍然是本輪調整名單中的主力。
背景剖析
毫無疑問,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連續七次提高出口退稅率并不是一個利好的信號。相比較而言,從1994年稅制改革到2007年,中國出口退稅政策總共只有6次大幅調整,分別發生在1995年、1996年、1998年、2004年、2005年、2007年。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來的七次調整均是向上調整。因此,在國家如此高密度出臺調稅政策的背后是對于出口形勢的擔憂,“保出口”成為上調出口退稅率的最大動力。
根據近期海關發布數據顯示,4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707.3億美元,同比下降22.8%,但比今年一季度累計同比降幅減少1.9個百分點。其中,4月份的出口總值為919.3億美元,進口總值788億美元,貿易順差131億美元,同比增長21%,遠低于3月份的42.04%。在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后,進出口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災區”。
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正在繼續深化,世界貿易組織在其報告中預測,今年世界貿易總量將下降9%,這將是自二次大戰以來最大的降幅。其中,發達國家的貿易量收縮10%左右,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量下降2%—3%。全球貿易活動的降溫對于中國的影響不言而喻,大量依托外需的產業遭遇滅頂之災。以電冰箱為例,2009年4月份冰箱出口量同比下降了14%,1至4月累計的出口量下降了15%。類似的情況也同樣出現在空調、縫紉機等產品上,為了扶持出口企業,中國不得不加大出口退稅力度,僅今年1—4月,實際辦理出口退稅達1359億元,同比增長近一成七。
近期,商務部副部長鐘山表示,上半年出口負增長已成定局,目前應盡最大努力保持我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由于即將發布的5月份的對外貿易數據仍難言樂觀,有關專家預測表示,由于主要的外貿伙伴仍深陷金融危機中,外部需求并未有所改善,5月份的貿易額仍將繼續下降,降幅預計超過20%。國家在此時再次調整出口退稅率,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5月份的數據將繼續“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