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的,中國的
事實上,10月28日,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伙伴計劃第三次部長級會議在上海舉行,作為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亞太區的“預演”,中國作為主席國的積極姿態充分表明: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而上海,也在向辦好低碳世博的目標努力。
自1851年倫敦舉辦首屆世博會以來,歷屆世博會人均參觀耗電量不斷攀升。考慮到本屆世博會參觀人數將創下歷史之最,如果照往屆水平,夏季的世博園區建筑還用高功率的空調和大量的電力消耗來營造舒適環境,那將是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的背離。為了實現“低碳”目標,上海世博會可謂“絞盡腦汁”,這方面最杰出的“國產”代表,非“一軸四館”莫屬。國際上目前最先進的節能、環保、生態技術,都已被“囊括其中”。
世博中心在節能、環保方面堪稱近年來新建筑的典范。它對能源和水的消耗、室內空氣質量、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方面進行控制,已經達到了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綠色建筑分級系統標準(LEED國際綠色建筑權威認證),在國內尚屬首次。除了使用太陽能、冰蓄冷、江水源冷卻系統等節能技術外,建設者對建筑材料的選擇也相當“講究”,盡量不使用大理石、花崗巖等保溫、節能性能不佳的材料,世博中心的大空間會議廳,就將采用玻璃頂采光系統引入自然光。
主題館南北廣場有超過3萬平方米的平面綠化,東西兩側外墻則遍植7000平方米垂直綠化,為墻體保溫;屋面雨水收集系統在回收灌溉時,能帶走建筑物的熱量。“東方之冠”中國館,以層層出挑的造型設計,在夏季可自然形成上層對下層的遮陽;很難想像,白天,中國館的頂部、外墻,裝有很多太陽能電池,晚上,高科技的冰蓄冷技術還能利用夜間用電低峰時的電能制冰,再到白天釋放冷源。核算下來,整個中國館將比國家規范節能近10%。飛碟狀的演藝中心,還可根據演出需要和觀眾容量,自由變換觀眾席數量和舞臺大小、形態,最大效度、最小能耗地實現展館功能。
當然,最有“低碳”看點的還是綿延一公里的世博軸。“上采陽光、下蓄雨水”的陽光谷,通過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喇叭狀開口,可以將陽光從40多米高的空中“采集”到地下,同時將新鮮空氣輸送到地下。世博軸的底下,總長800米的巨型蓄水池可以儲存7000噸的蓄水量,會期預計能為世博園區提供5萬立方米的生活用水,相當于將原來規劃的用水量打個對折;利用江水源和地源系統,園區空調運行費用更將降低20%。陽光谷、蓄水池、江水源熱泵“協同合作”,世博軸儼然一條“低碳環保走廊”。
以上海世博為契機,作為永久性建筑的“一軸四館”,將成為低碳技術、低碳建筑的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