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促進企業和諧發展
“宜化文化”是宜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繼資金、技術、人才之后的第四種資源。正是有了“宜化文化”作支撐,宜化集團才得以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才得以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 ——蔣遠華
營造“文化促進發展”的良好氛圍。“宜化文化”是宜化內部員工共享并影響內部員工之間關系的一種非正式的價值觀和規范,它的出發點是統一價值觀,落腳點是以人為本,核心是“實事求是、從嚴治廠、艱苦奮斗、爭創一流”的企業精神。正是因為宜化員工有了“構筑中國百強,打造百年宜化”這一文化愿景,宜化能夠樹立全新的創新理念,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本質就是把生產、經營、管理的大權交到有知識、有能力的人手中”、“最有價值的引進是人才的引進,最有價值的投入是人才的投入”等共識,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幾年來,“宜化文化”創造了宜化經濟發展的奇跡,也因此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評價,要求在全省推廣宜化“以文化促發展”的經驗。集團公司領導還先后被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等全國著名高校以及地方政府、各大媒體、金融機構作為特邀嘉賓,作了《企業家與企業文化的辯證關系》等系列主題演講,受到高度好評,掀起了學習“宜化文化”的熱潮。
打造“和諧推動發展”的人際關系。宜化建立了龐大的群團網絡,他們由競選產生,充滿朝氣,愛崗敬業,真正發揮了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粘合劑、安全生產的穩定劑、經營管理的潤滑劑和企業發展的推動劑作用,把“快樂著工作,工作著快樂”的理念帶給員工,從而激發了廣大員工的工作激情。在他們的倡導下,宜化實行了免費工作餐并送飯到崗位,每個操作室都安裝空調,主要崗位均實行自動化操作;2006年,宜化還組織干部員工捐款1000萬元,成立了宜昌市慈善協會宜化分會、“勞務工愛心基金會”,扶助困難家庭和弱勢群體。企業對員工知心、誠心、熱心換來員工精心操作、安心工作、忠心宜化。
建立“圍繞黨建抓發展”的長效機制。宜化通過長期堅持先進性教育、“三講”這一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干部更廉潔、黨員更先進、隊伍更穩定,生產消耗更低、企業效益更好。2006年,企業針對部分干部員工對“宜化文化”的理解不夠充分,少數基層黨組織存在重生產、輕黨建等問題,開展了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題的“三講”教育活動,并結合宜化實際,以“講道德、講奉獻、講發展”為主要內容。通過“三講”教育活動,極大地加強了黨員干部的職業道德建設,解決了極少數黨員干部攀比待遇、不愿謀求發展的落后思想,同時也增強了全員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生產經營,集團黨委也先后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國有企業創建‘四好’領導班子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乘兩會東風 繪宜化藍圖
在過去的2006年,宜化集團資產總額已經達到150億元,同比增長130%;實現利稅10億元,同比期增長67%;先后建成貴州宜化年產50萬噸尿素工程、年產84萬噸磷復肥工程等八大改擴建項目,實現了宜化工程建設史上當月投產、當月達標、當月見效的奇跡;成功并購湖北雙環集團等四家企業,拉開了宜化整合重組大型企業集團的先河。
現在的宜化集團,已躋身中國石化行業最具影響力十大企業之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季戊四醇生產基地,是亞洲最大的井礦鹽企業,是中國最大的合成氨、尿素和磷酸一銨生產廠家,是全國五大磷復肥生產基地之一、華中地區最大的氯堿產品生產企業。
2007年,宜化集團將迎來是宜化第三次創業的第二年,也將成為宜化改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
蔣遠華認為,從今年的“兩會”可以看出,今年國家把發展農村生產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財政共安排資金150多億元發展現代農業,用于農業綜合開發、農業技術推廣和對農民的技能培訓等;中央財政今年將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支出,預算安排用于“三農”的各項支出共達3917億元,比2006年多增加520億元;國家還將進一步完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辦法,探索建立糧食綜合補貼制度,落實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
蔣遠華說:這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民生問題特別是“三農”問題的高度關注。這意味著農民負擔將進一步減少,農民收入將進一步增加,農村購買力將進一步增強——而這一切,自然也意味著農資消費潛力的拓展和擴大。對農資行業而言,是一個大大的“利好”消息。
蔣遠華表示,宜化集團將乘兩會東風,著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著力發揮好“企業文化、比較管理、群團干部、信息化、責任追究、目標管理”等六大法寶的作用,力爭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利稅15億元,以前所未有的努力去奪取前所未有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七大的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