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大中華區總裁柯尼希:
與全球眾多跨國公司相同,年銷售收入近300億歐元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德國拜耳集團也正經受著本輪金融危機的考驗。
拜耳集團大中華區總裁柯尼希5月15日在接受記者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拜耳正在盡可能降低各領域成本。但對于中國市場,拜耳在加大上海等地工廠的投資,并考慮在中國建立全球性醫藥等綜合性研發中心。
柯尼希認為,中國將在未來十到 十五年內,由現在的拜耳全球第三大市場上升為第一大市場。
迅速成長的中國市場
記者:拜耳進入中國市場有多久?
柯尼希:拜耳早在1882年就已經開始在中國設立辦事處,銷售紡織品染料。當然拜耳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始于1980年,當時我們在中國建立了12個合資或者獨資機構,銷售各種產品。從那個時候開始,拜耳就越來越重視研究進入中國的市場策略、市場計劃以及如何在中國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記者:中國市場未來在拜耳的全球戰略中的比重是否會上升?(文章來源環球聚氨酯網)
柯尼希:有一點可以確信,相對于拜耳第二大和第一大市場,中國作為第三大市場業務成長的速度要遠遠快于前兩者。并且由于經濟危機,我們將很快使中國成為拜耳全球第一大市場。我們要專注于中國市場,將會在中國持續不斷地投資,包括在上海的MDI、GDI的聚氨酯工廠、廣州的POR新材料項目以及研發活動。
我們在上海投資建成的工廠是全行業最大的工廠,也是拜耳在全世界技術最先進的工廠。我們把目前拜耳所擁有的最先進的工藝技術都用在了上海,所以這個工廠的經濟效率也遠遠超過拜耳在全球的其他工廠。這些工廠的生產設施都是確保我們未來增長的一個基礎。
記者:未來是否有計劃到中國西部等資源豐富的地方去投資?
柯尼希:拜耳在上海以外已經做了不少投資,像南京和其他的一些地方。投資西部,對拜耳化工行業來說,現在還為時過早。
受益于產業振興規劃
記者: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對拜耳的沖擊狀況如何,拜耳在中國采取了哪些措施應對?
柯尼希:其實今天的經濟危機主要是對拜耳的材料科技集團影響比較大,因為材料科技在工業的用途比較多。
我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應對經濟危機。一方面通過成本控制,另一方面通過尋找可能存在的戰略機會。這也就是為什么拜耳現在密切關注中國政府的刺激計劃,關注哪些行業最先走出經濟危機,相應地要利用存在的任何一個機會。
記者:面對中國政府出臺的金融危機的應對舉措,你們發現有哪些機會?
柯尼希:大家可以看到中國出臺經濟振興規劃,很大一部分資金都用于基礎建設投資,包括鐵路、公路和機場這些。我們公司很幸運地在這些行業里都有不少產品可以銷售,整個刺激計劃里,有很多涉及創新和可再生能源,拜耳也有很多產品可以用于可再生能源。
設立綜合性研發中心
記者:中國市場受到全球關注,未來的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拜耳在中國的競爭力優勢體現在什么地方?
柯尼希:對拜耳來說,創新和有效管理是我們與競爭對手的一個區別。另外很重要的就是有助于公司持續發展的組織架構調整,組織架構必須要因應外部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地進行調整。就是要有一個扁平而有效的管理結構,要有熟悉本地市場的本土精英以及對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企業發展的動力。
記者:拜耳在中國的人才本土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柯尼希:從投資未來的角度來說,首先就是投資于人,讓我們的員工變得更加有效率,更加專業。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在拜耳有越來越多的本地精英能夠更長時間地為拜耳效力,同時也躋身高層管理的位置。 比如我們現在在中國培訓一萬個鄉村醫生,使他們更加專業。
記者:拜耳在中國建設醫藥等領域的研發中心,目前進展如何?
柯尼希:我們計劃能做成一個跟美國、德國一樣的全球性的、綜合性的研發中心。如果有這樣一個位于中國的研發中心,服務于全球,它不光是做醫藥產品方面的研究,同時也能夠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這個團隊,也方便和中國的科研部門進行更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