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難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陶氏甘愿冒如此大的風險完成對羅門哈斯的收購?
陶氏并非沒有想過放棄,否則雙方也不會一度鬧上法庭。但對陶氏而言,如果就此放過羅門哈斯,則意味著其構建“明日陶氏”的計劃大部分落空,這并非陶氏希望看到的未來。
事實上,收購羅門哈斯是陶氏轉型的必由之路。
就復雜的化工行業而言,不同的業務板塊受行業周期和成本波動的影響各不相同,處于產業鏈前端的烯烴類等能源化工業務受原料價格上升的負面影響較大,而處在產業鏈中下游的功能化學品業務則具備更強的盈利能力,其產業成長率超過8%。
財務數據也許可以說明陶氏通過收購進行戰略轉型的緊迫性。
近年來,陶氏曾經引以為傲的基礎化學品業務已經不再能被公司倚為支柱。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07年,陶氏基礎化學品業務板塊的息稅前利潤就不斷下跌,從最初的16億美元下挫至2007年的8.13億美元。2008年,這一數據更進一步下跌到1500萬美元。
相對于整個業務板塊56億萬美元的銷售額,1500萬美元的數據實在是微不足道,但這顯然是陶氏凈收入下降79%的拖累之一。
羅門哈斯的日子則要好過得多。
作為全球領先的特殊化學品公司之一,羅門哈斯主要為建筑、電子、個人護理、包裝、運輸和制藥等行業提供專業材料產品,2007年銷售額為89億美元。2008年雖然受到金融風暴的襲擊,但羅門哈斯的年銷售收入仍較2007年增長了8%。
因此,對于陶氏而言,傳統的關閉工廠和削減產能等方法并非長久之計,通過收購羅門哈斯向利潤增長性企業轉型也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陶氏化學新聞發言人ChrisHuntley曾通過郵件對本報表示,陶氏和羅門哈斯“兩家公司的產品線真正重疊的部分很少,因此陶氏收購羅門哈斯的動因是創造協同增長,即將產品和技術互補,從而為陶氏帶來新的市場機會,包括電子材料、涂料、水、個人護理、建筑和包裝材料,這些領域都是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市場。”
按照計劃,陶氏將以羅門哈斯為核心打造一個營業額140億美元的多元化業務部門——陶氏高新材料事業部。該事業部的目標是實現每年30億美元的額外價值增長,并通過成本協同效應每年節省13億美元。
對于這起收購,利偉誠表示,“此次收購的完成實現了陶氏業務組合的轉變,將大大增強陶氏的實力。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確保羅門哈斯公司和陶氏的無縫整合,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此次收購的協同效應,利用其所創造的機會。”
為了支持新陶氏的發展,陶氏對內部架構進行了調整,新組建五大業務部門。其中,亞太區總裁麥健銘被任命為包括聚氨酯、環氧產品、功能單體、特殊化學品等業務的“功能產品業務部”高級副總裁。值得注意的是,功能產品業務部包括并購完成后羅門哈斯的丙烯酸單體業務。
其他四大部門則分別是烴類及基礎化塑料業務部、基礎化學品業務部、羅門哈斯高新材料業務部以及健康、農業及基礎設施業務集團。
利偉誠還表示,新的組織架構是支撐陶氏成為一家高績效、盈利增長型企業的關鍵核心要素。組建五大業務部門的同時,陶氏也成立了一個公司中心和一個共享業務服務集團,為業務部門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