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中國的橡膠消費量會增加4%到5%
2009-6-5 來源:新浪財經
關鍵詞:第六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 天然橡膠 合成橡膠 施密特 國際橡膠研究組織
再看一下這張表格我們對于乘用車的預測今年會下降22.4%,而對于商用車會下降21%,而明年乘用車會小幅上漲3.6%,而對于商用車會上漲 7.6%左右,到2010年情況又有所好轉,乘用車會增長22%,當然這個轎車行業的變化會對輪胎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當然輪胎的銷售包括了原始輪胎的生 產和銷售,以及替換輪胎的生產和銷售。原始輪胎的銷售受到了乘用車生產大幅下滑的影響非常大,這個是對于08年7月份的一個預測和09年4月份的一個新預 測的情況。這是原始輪胎銷售情況的預測,那么大部分的輪胎銷售和生產商都是生產這些原始的輪胎,當然替換輪胎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家可以看到在此之 前我們的常用車的備用輪胎都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始終保持增長的趨勢,當然今年我們看到了受到影響,所以明年對于乘用車輪胎的銷售我們預計仍是下滑 的,我們再來看一下對于商用車輪胎的銷售,對于原始的輪胎,在08年預測的時候,情況還是非常樂觀,但是今年預測的時候就出現了完全不同的情況,而明年我 們預計整個商用車的原始輪胎會下降,替換輪胎也會受到影響,但是沒有乘用車的影響那么大。
我們看到今年會有所下滑,明年會有小幅的回升。所以我們對于常用車相比商用車來說更加的樂觀,原因非常簡單,你首先要有車必須要有工作,有工作你必須解決你的交通問題。所以我們認為這個天膠它要比合成膠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因為商用車使用更多的是天然橡膠,而不是合成膠,再來看一下我們累計的輪 胎,或者橡膠的需求。我們如果要關注整體的橡膠產品的銷售情況,首先要關注整個經濟情況,現在的預測和之前預測相比較的情況,對于非輪胎橡膠行業,沒有像 輪胎行業受金融危機來的那么大,我們預測到2018年的時候,整個的輪胎行業橡膠的消耗量是1700萬噸,而對于非輪胎的橡膠需求量是1100萬噸左右, 我們看到它是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而波動,最近我們預測的地點是在2011年,但是在09年我們將會出現一個大幅的下滑,降到一個很低的點。去年08年橡膠 的消費量已經是下降2.9%,到2009年就是今年整個會下跌7%左右,這是我們的預測,那么對于中國我們的預測,我們認為橡膠的消費量還會增加4%到5%,這是我們根據現在的情況所進行的預測,中國的橡膠消費量要快于印度的增長。
我們再來看一下天膠的供應方情況,不同國家不同的生產潛力,我們并不采用他們生產的能力,這是對合成膠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是對于天然橡膠并不 適用,我們會采用根據正常生產的趨勢來預測整個天膠的供應,當然如果價格偏高的話,實際的生產會超過正常生產的水平。我們會采用根據每年實際的種植的面積 來預測天膠的生產水平,并且還要考慮每一公頃天膠它的產出情況,并且要考慮到一些技術進行的因素,需要將這些結合在一起進行預測。我們還要考慮到其他各個 國家種植的政策,來進行預測。我們在6月份的時候會和一些主要的橡膠生產國召開一個會議,來討論一下對于我們未來橡膠生產進行預測所采用的方法,我們希望 中國也會派代表出席會議,這是泰國天膠的生產預測,據預測到2018年泰國的天膠生產是310萬噸,這是對于正常生產的預測。在04年到06年的時候,在 泰國北部和東北部的時候,種植速度非?,在今年有所調整,在印度尼西亞在未來幾年天膠生產量會超過泰國,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國,其次是馬來西亞,我們對馬 來西亞天膠的產量并不是十分樂觀,我們認為它的產量將會進一步的下降。我不知道馬來西亞的朋友是不是同意我的觀點。印度我們預測天膠的產量將會進一步的上漲,但是不太可能110萬噸,然后是越南,越南可能會達到100萬噸,有可能會更高一點,如果他們的種植面積擴大的話。對于中國我們預測中國的天膠產量大 概是75萬噸左右,我們非常希望聽到來自中國同行的意見。下面一個是斯里蘭卡,他們是一個比較小的生產國,我們對每個產膠國進行了一個的預測,如果全部加 在一起,整個潛能大概是1400萬噸左右。如果稍微低一點大概是1300萬噸。
我們看一下供需情況的比較,首先看一下過去的情況,在天膠占整個橡膠的產量當中的比重有所增加,從70年代末的百分之二十幾上漲到現在百分之四 十幾,現在天膠在整個橡膠產量當中大概是43%,這是去年的數據,我們假設它維持在43%的水平,那么我們未來需要多少的天膠呢,如果我們保持43.5% 的水平,那么到2018年的時候我們大概需要大概是1200萬噸的天膠,但是我們之前的對于潛在的一些供應量要稍微高一點,我們預測是1300萬噸,所以 有100萬噸的缺口。那么在未來幾年幾乎這兩條線可以保持一致,但是如果看未來10年我們會看到還會有一個多余。我們希望到時候一些各個國家的政府和央行 能夠更好的管理他們國家的經濟,希望不會出現比較糟糕的情況。
注:本網轉載內容均注明出處,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