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年進口量劇增。往年二乙二醇月均進口量一般在3萬噸左右,而今年2-5月的月均進口量達到5萬噸以上,創下歷史新高。2009年1-5月總進口量23.35萬噸,較2008年同期18.71萬噸上漲19.9%。進口量大幅增加與歐美地區需求疲軟、許多貨物轉售中國大陸有關,另外2008年底2009年初因金融危機而發生的去庫存化也導致后期進口的潛力集中發揮。
2,江蘇庫存量節節升高。由于進口量大幅增加,但需求未出現實質性增長,據易貿庫存統計分析,2009年2月江蘇地區二乙二醇庫存數量約為30,000噸左右,3月40,000噸左右,4月45,000噸左右,5月69,000噸左右,6月80,000噸左右,截至6月底,庫存已經接近100,000噸水平。按照江蘇地區3萬噸左右的月消耗能力,目前庫存需消耗3個月,但據易貿了解,6月后期到貨仍難有明顯減少跡象。
3,傳統商家心態悲觀。由于國內供應極度充裕,而下游需求較為平淡,價格上漲困難。以二乙二醇做長期行情的傳統貿易商深感供需不平衡,心態較為悲觀,無意追捧美金市場的進口采購。
4,外圍商家仍積極入市。由于上半年價格一直處于相對低位,且二乙二醇物化性質穩定,盡管目前罐容緊張,一些資金充裕的場外貿易商仍積極入市進行投機采購,進口價格稍有下行便吸引更多買氣,這導致進口市場一直難以向下調整到位。“其他液化產品上半年都漲過了,只有二乙二醇還沒有大漲,價值是被低估的,長遠來看肯定還有拉漲空間!边@是場外商家積極入市的典型觀點,也是為什么進口貨源源不斷的直接原因。
5,“死貨”“可售”變化靈活。現有庫存中多數貨物的成本均高于目前現貨市場價格,加上部分投資性貿易商作好了長期存放貨物的打算,故而庫存中有相當大部分的量成為所謂的“死貨”。這就導致在價格低位盤整時,可售貨源比較有限,但只要價格上行,部分“死貨”就會迅速流入市場獲利了結,一時涌出可觀的可售貨源,快速擠壓上漲空間。
綜上所述,江蘇庫存高位狀況還在延續,外圍商家的投機買氣依然熱烈,二乙二醇價格要想掙脫漲跌兩難的“緊箍咒”估計不是三兩月的事情,需要更長時間的歷練,等待新的消息面來刺激“溫吞水”一般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