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研究是中國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科學院日前發布了面向未來50年科技發展的路線圖:《創新2050:科技革命與中國的未來》。
這份路線圖包括了農業、生態、環境、健康、海洋科學等18個重要領域。中科院說,在今后的10到20年,這些領域很有可能發生一場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6月1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近現代社會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與科技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他說,“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依靠科技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創新發展模式,是擺脫危機的根本出路。”
能源安全是路線圖中強調優先發展的一個領域。它提出了氫能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規模發電技術等十項能源技術具有潛在發展前景。
在醫學領域,路線圖提出了以預防和控制重大慢性病為核心,將抗擊疾病的重心前移,推動醫學模式由疾病治療為主向預測干預為主轉變,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環境–心理–社會的會聚醫學模式轉變。
來自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科技與貿易政策研究項目主任Thomas Ratchford認為,這項計劃是2006年中國政府發布的科技規劃的合理延伸。
中國國務院在2006年發布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注重加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規劃包括了16項技術領域,包括新藥開發、水資源保護等,以及納米技術等基礎研究領域。
對于這樣一份線路圖,它所面對的也并非都是贊揚的聲音。來自中南大學的科學哲學教授李俠認為,對于充滿了不確定性的科學研究,很難用“規劃”的方式來指導未來科研的發展。
李俠同時強調,增加對科技的投入也不一定能保證科學的發展。“對于任何打算發展科技的國家,投入的增加與合理的制度建設的配套,才是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
前聯合國科技發展顧問委員會主席Geoff Oldham說:“一個長期的規劃將有助于增益對未來的思考,以及擺脫短期的眼前約束。這種遠景式的規劃通常都不是用來作為當下政策的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