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石集團九江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九江玻璃纖維廠,為九江市屬的一家國有大中型企業。2001年初,面臨破產危機的玻璃纖維廠被巨石集團重組,更名為巨石集團九江有限公司,邁出了成功改制的決定性一步。僅在當年,該公司年產玻璃纖維量立即由6000余噸猛增至2.5萬余噸。時過境遷,今天的巨石集團九江有限公司職工達2000余人,產值和利稅是改制前的10倍,資產也由60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5億多元。去年10月底,巨石集團年產35萬噸玻纖項目的投資建設再次給企業帶來無限生機……
機制不活:企業陷入“五無”境地
九江玻璃纖維廠是我市市屬一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年產2萬噸的生產能力,每年實際只生產玻璃纖維6000多噸,年產值6000萬元。由于機制不活,2000年,該廠一個月要虧損200萬元,企業陷入了無錢購買原材料、無錢發工資、無錢為職工繳納“三金”(社保金、醫療保險金和失業保險金)、無錢交銀行利息、無錢交水電費的“五無”境地。
要使這個歷經45年風雨春秋的老廠起死回生,出路惟有尋求實力雄厚的合作伙伴,實現利益雙贏。然而一些大企業一聽廠里有2000多名職工、設備年久而落后、資產不良就直搖頭。就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2000年秋,位于浙江桐鄉的中國化建巨石集團打電話想要廠里為對方加工4000噸玻纖紗。這條信息猶如黑暗中的一點熒光,再次撥動了廠領導渴求合作的心弦。
想到這些,時任廠長邵伙軍靈機一動將話題轉向雙方合作、資產重組。沒想到,巨石集團在經過慎重權衡和多次考察之后,當年11月便作出兼并九玻的重大決定,并與九江市政府簽署了《中國化學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承債式收購九江玻璃纖維廠生產性資產的協議》,同時承諾在收購接管后的3個月內先投資4000萬元對原有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利用中國化建的專有技術,在兩年內投資5000萬元建設節能、環保型的玻璃纖維生產線。
重組改造:“五有”改寫企業歷史
企業改制過程,與其說是一次企業運作模式的改變,不如說是一場人的思想觀念的較量。巨石集團重組九江玻璃纖維廠的消息傳出后,全廠嘩然,九江為之震動。一時間,對兼并改制不甚理解、觀念一時還轉不過來的一些干部職工的誤解、中傷甚至威脅,如潮水般涌向改革者。廠領導為平息各種非議,可謂受盡了委屈,做足了解釋。
邵伙軍分析說:“不改制,全廠80%以上的職工要下崗。如果吸引巨石集團前來重組,我們的職工就會全部上崗,人均月工資起碼1500元以上,近1700名職工‘三金’保證按時足額繳納,多好啊!”職工的思想工作做通了。2000年10月15日,巨石集團與九江市政府簽訂了重組九江玻璃纖維廠的協議。2001年初,正式重組九江玻璃纖維廠,企業改名為巨石集團九江有限公司。巨石集團九江公司立即投入4000多萬元對原有設備進行全面改造。年產玻璃纖維由過去6000多噸增加到2.5萬多噸,企業有錢購買原材料,有錢發工資,有錢為職工繳納“三金”,有錢交銀行利息,有錢交水電費。
把握機遇:成長中再攀高峰
巨石集團九江有限公司在一步步成長的過程中,既經受了嚴峻的挑戰,也迎來了嶄新的機遇。
巨石集團在九江投入巨資后,不斷創新和完善九江公司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對九江公司實行“帶觀念、帶管理、帶技術、帶市場、帶資金、帶品牌、不帶人”的原則,促進了九江公司職工轉變了觀念,企業發展一年一個新臺階。2003年,投資1.5億元新建的無堿玻纖池窯拉絲生產線點火,創造了世界同等規模池窯建設速度之最,結束了我省沒有玻纖池窯的歷史。2005年12月,巨石集團又投資3.1億元,在九江公司新建一座年產3萬噸玻纖紗的池窯生產線,2006年7月建成投產,使九江公司年生產玻璃纖維能力達到了8萬噸,名列全國同行業第4位。
2008年10月,占地400余畝、總投資47.3億元、年產35萬噸的玻纖項目在出口加工區開工建設。該項目共分三期建設,目前一期9.5萬平方米廠房正在進行鋼構主體安裝,配電、水處理等各項配套工程建設也全面展開,預計今年10月竣工投產。
采訪結束時,巨石集團九江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蔡敏告訴記者,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公司產品出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生產情況也適當做出了部分調整,但公司依然管理不亂,人心不散,廠區內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