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4月,海外甲醇銷量同比劇增838.3%。這一數據成為了化工業一場反傾銷戰的導火索之一。7天前,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原產于沙特阿拉伯等地的進口甲醇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確定的傾銷調查期為2008年4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
一場關乎中國化工產業命運、涉及到多種化工產品的反傾銷戰役正在悄然打響。
傾銷沖擊波
近年來,進口甲醇已開始沖擊中國市場。
中國石化[10.78 1.13%]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8年以來,我國進口甲醇數量明顯增加,2008年共進口143.4萬噸,同比增長69.7%,達到2003年以來的最高值。
進入2009年后,海外甲醇的沖擊進一步加大。
2009年以來,甲醇進口量更是迅速飆升,1~4月累計進口量達到224.7萬噸,海外甲醇銷量同比劇增838.3%。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馮世良指出,“銷量劇增正是傾銷行為的表現之一。”
但與國內甲醇產品相比,進口甲醇的價格卻要低出不少。
據兗礦煤化供銷有限公司甲醇部副部長顓孫玉柱介紹,目前中東地區甲醇到我國華[0.06 -6.78%]東地區的成本價格約在1400-1600元/噸之間。而國內甲醇行業平均生產成本在1850元/噸。
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國內甲醇企業減產、停車現象嚴重。今年一季度,全國甲醇企業平均開工率只有30%左右,企業虧損面急劇擴大,九成以上的企業虧損,且虧損額進一步加劇。
從近年我國甲醇進口的來源分布看,中東地區的數量最大,占總進口量的56.42%。
顓孫玉柱表示,目前國外大型甲醇裝置大都建在具有豐富廉價的天然氣資源地區,如中東、新西蘭、特立尼達、墨西哥等地區,廉價的原料加上大規模的生產裝置和先進的工藝技術,使得這些甲醇裝置的生產成本較低,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即使在美國等天然氣價格相對較高的地區,由于甲醇裝置的大型化和采用了先進的工藝技術,其生產成本也低于我國的平均水平。
低價進口甲醇對國內甲醇產業的危害性已有所顯現。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國內甲醇表觀消費量增幅高達51.5%,但是國內甲醇產量前5個月卻下降了11.2%。
顓孫玉柱認為,近年來,我國每年都進口大量的甲醇,給國內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對國內企業尤其不利的是,甲醇產能過剩的形勢正在惡化。
截至2008年,我國甲醇生產裝置200多套,總產能達1900萬噸,其中以煤為原料的甲醇約占68%。
顓孫玉柱表示,2009年全國預計新增甲醇裝置18套,生產能力約為850萬噸。預測2015年國內甲醇產業生產能力將達到4000萬噸,消費量3500萬噸左右,產品過剩500萬噸左右。
反傾銷拉鋸戰
甲醇只是化工業反傾銷的縮影。事實上,作為大宗商品的化學原材料一向都是世界反傾銷案的主角。
中國石油與化工協會副秘書長孫偉善告訴記者,“化工產品反傾銷在全球反傾銷案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在70%左右。”
就在立案調查公告后,中國商務部隨即發布了一則初裁公告,認定原產于韓國、歐盟和美國的進口己二酸存在傾銷。根據初裁決定,自2009年6月27日起,進口經營者在進口原產于韓國、歐盟和美國的己二酸時,應依據初裁決定所確定的各公司的傾銷幅度,從5.7%到35.4%,向中國海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
“反傾銷案調查期約在半年左右,一旦(甲醇反傾銷案)作出類似裁決,進口商也需要繳納保證金,傾銷行為將會被遏制。”王子敏說。
根據商務部公告,此次甲醇反傾銷調查自2009年6月24日起開始,通常應在2010年6月24日前結束調查,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10年12月24日。
國內化工廠商對于反傾銷也越來越重視。
此次甲醇反傾銷案的申請人幾乎囊括了國內甲醇行業的主要生產企業,包括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內蒙古遠興能源[9.79 -0.71%]股份有限公司、兗礦魯南化肥廠、兗礦國泰化工有限公司等均在其列。這些申請和支持申請的企業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1月至3月甲醇產量之和占到了同期中國大陸同類產品總產量的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申請的公司名單中還包括三大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中海石油建滔化工有限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四川維尼綸廠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克拉瑪依石化公司。
中石油一位人士曾向記者坦言,“(中東產品)有明顯的低成本優勢,因此我們的下游產品也面臨著很大的市場壓力。”
對于中國的反傾銷調查,沙特國內已有所反應。沙特國際石化公司執行總裁Ahmed Abdulaziz al-Ohali于6月27日表示,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對該公司的業務肯定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中國業務只占沙特國際石化出口量的10%-16%,該公司的全球業務將有助于彌補這一負面影響。
Ahmed Abdulaziz al-Ohali還認為,沙特國際石化與中國進行的甲醇貿易已有3-4年的時間,其間沒有出現大的變化,因此中國所采取的反傾銷措施是不公平的。
沙特出口中心主席阿卜杜·拉赫曼·扎米勒則向當地媒體透露,沙特出口中心正在研究應對措施,并將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扎米勒表示,部分歐洲和東亞國家以前進行過類似調查,最終證實沙特公司沒有傾銷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扎米勒還建議沙特政府對部分中國產品采取類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