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中國水污染地圖展示的中國水污染現狀中,化工行業是重要貢獻者之一。如何減少化工生產對水的污染?您對中國水污染治理有什么建議?
關志華:要減少化工行業對水的污染,除了行業自身要提高環保技術水平、從源頭減少污水排放之外,還要發揮園區優勢。目前中國的化工園區數量增長較快,應動員老化工廠搬入園區,同時加強技術服務,建設環保工程,這些都可以大幅度減少化工污水排放量。
水污染地圖從側面顯示出中國對水的預防性保護不足,中國的水環境保護仍處于被動治理階段。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運用經濟、行政和教育等多種手段共同推進,也要從執法、統計等方面加強管理。比如,從經濟層面來說,中國是缺水國家,但水價偏低,這是造成用水資源浪費、不注重水處理和回用的原因之一。對此,除了提高水價之外,還要加強宣傳教育,政府在管理方面也應該進行相應改進。
巴斯夫在華是否實行環保雙重標準?
記者:跨國企業在中國實行雙重環保標準的問題一直受到關注,也有環保組織在去年指出,巴斯夫在中國的生產型企業沒有像在國外一樣,直接向公眾公開其詳細的污染物排放信息。這是否和巴斯夫致力于履行社會責任的戰略相悖?
關志華:環保雙重標準的問題提出已久。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各國污染物排放的標準不同。隨著生產工藝和技術的進步,新建的工廠比老廠污染小,不同時期建設的不同項目不具有可比性。就巴斯夫來說,定期在全球報告中發布環保信息,所有數據都以同一標準在世界各地采集,并由第三方機構審計。同時,巴斯夫對生產企業的工藝、“三廢”排放都按照同一要求設計,并有嚴格的執行細則,在全球和中國執行同樣的環境標準。
巴斯夫在中國的所有企業,均將“三廢”排放(包括排放物質、濃度)、能耗等數據提供給當地政府,通過政府系統向公眾發布。同時,巴斯夫也會在企業網站上向公眾發布相關數據。在德國,政府會對相關信息進行評估,決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眾公布,哪些只對部分利益相關者公布。比如,從公眾立場出發的學習性了解,德國政府會提供相關信息,而對于行業競爭企業,則會拒絕相關詢問。
巴斯夫目前在中國的做法是,由具體生產企業分別向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公開部分信息,進行有效溝通。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部門、企業員工、社區居民、醫療服務機構、工會組織、學校、消防以及供應商和客戶等。
記者:最近巴斯夫發布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什么將中國作為第一個發布報告的地區?報告是因為來自中國政府或社區、公眾的壓力,還是企業自身的愿望?
關志華:這份報告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針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出一份報告,這對我們來說還是第一次。這是因為中國市場很重要,占我們銷售額的近10%,是巴斯夫的全球第四大市場。必須指出的是,這次發布的報告是我們本地團隊精心制作的中國模式的報告。從透明度和一致性的角度來說,這份報告和全球報告是一樣的,但不是全球報告的中譯本。發布這一份報告并不是因為某種壓力,我們覺得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共同獲益,而這也正是我們的初衷。
現在,中國對新建項目有了更為嚴格的環保要求,但是這不對我們構成壓力。因為無論有沒有這樣的要求,我們都要達到標準,并且絕對會遵守當地政府的要求。比如,我們在南京的生產基地現在是處在擴建狀態,目前我們在能源效率和廢物處理方面是非常出色的。這是因為南京的一體化生產基地是高度集成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和廢熱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