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行業,在中國眾多行業中是一個不算太起眼的行業,整個產業規模也就在1000億元左右。除了少數軍用防偽涂料、航空航天涂料等高端產品外,涂料行業算不上戰略型產業,已經不能引起太多的關注。但正因為如此,涂料行業已經逐步蛻變成外資品牌的天下。然而,記者想起了先前曾經采訪過的一家港資涂料企業——中華制漆(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制漆),其掌舵人徐展堂在1997年遭遇金融危機時尚且堅持“工廠可以賣,設備可以賣,中華招牌不能賣”,那么,自去年金融危機以來,這家企業的情況怎樣呢?近日,中華制漆董事總經理錢江在其位于深圳沙井的生產基地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以秒計算的奮進
“我們現在是以秒來計算自己的奮進。2008年中華制漆產值比2007年增長40%;2009年上半年比2008年同期增長50%;北京、上海、武漢、徐州、韶關的生產基地都將相繼建成投產;公司與全球著名的原材料供應商德國拜耳也達成了強強聯手;民用漆方面,在舉足輕重的廣東市場,我們的銷售額超過了立邦;重防腐漆,短短7個月產能近億元;原子灰汽車漆,因為質量過硬引得某外資公司前來要求代加工甚至提出收購……”董事總經理錢江激動地說。
為著工業救國的崇高革命,1932年,窮苦華僑們你一塊錢我一塊錢,硬是湊出了中華制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華制漆董事局主席徐展堂遭受了數十億港元的巨大損失,賣掉了香港城巴以及國內的一些投資項目,卻偏偏留下不足10億元產值的中華制漆公司。面對眾多外國企業提出的收購方案,徐展堂的話擲地有聲:“廠房可以賣,設備可以賣,中華招牌不能賣”。
憋著一口氣,歷經十余年的苦心經營,中華制漆終于成為擁有核心技術、亞洲最具規模的涂料集團之一。
保護品牌比賺錢重要
錢江透露說,中華制漆正在研發可以在沙漠中變色的油漆,可以使得雷達也無法檢測。這項技術既可廣泛應用于軍事工業,也可應用于各種新、奇、特民用產品。
然而,他似乎更熱衷于講述中華制漆另一項自主創新的故事:一家澳大利亞企業為保證未來5~10年繼續向中國出口鐵礦石和煤礦,修建了專屬碼頭和港口。鑒于本國生產的鋼材很貴,澳方選擇向武鋼和寶鋼訂購2萬根80米×1.5米的鋼管樁。為防止海水長期浸泡生銹,需要在每根鋼管樁的底、中、面涂三層重防腐漆,為了運輸方便,要求必須在碼頭旁涂裝。依照原來的工藝,將三層漆涂完晾干需要22天,時間長、工效差,所以南起珠海北至大連,許多碼頭都在做這項工程。經過100多個日夜的攻關,中華制漆研制出一臺機器,讓鋼管樁自動滾動,在鋼管樁中設五六個噴漆點,最關鍵的技術是將噴漆溫度提高到100~130℃,三層噴完晾干僅需72分鐘,而且高溫下不會汽化。而某些國際品牌不僅技術達不到快干的要求,產品超過60℃就汽化了,且價格還比中華制漆高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