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德國經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今年第二季度,德國經濟預計下滑7%,連續5個季度出現負增長。在工業領域,德國一半以上的銷售額和約40%的就業崗位均由大企業創造。這樣的形勢下,德國大企業背負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壓力。
危機風暴中,曾經風光無限的大企業,成為德國公眾擔憂的焦點。此次德國之行,拜訪的都是大企業,記者也真切感受到危機對他們的沖擊。
蒂森克虜伯、巴斯夫刮起“瘦身風暴”
總部設在杜塞爾多夫的蒂森克虜伯集團是世界最大的工業技術集團, 位列全球500強第88位。6月13日,代表團到這里時,集團剛剛經受了一場“瘦身風暴”。在這次瘦身中,公司總部原先的5個部門裁并成技術、服務、生產3個部門,光集團董事就裁掉了3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瘦身后的技術部負責人卡斯騰·克魯斯介紹,此輪危機對汽車和機械制造影響很大,而蒂森克虜伯主營業務就是為這兩個行業提供重點零部件和技術,因此受到拖累,在2008-2009財務年度,訂單下滑25%,利潤銳減,虧損成為定局。在這樣的形勢下,蒂森克虜伯適當地全球收縮,這也直接導致了在江寧的曲軸基地推遲開工。
危機中另一個受影響較大的是全球的石化行業,巴斯夫首當其沖。去年年底有報道稱,巴斯夫不得不暫時關閉全球約80家工廠,德國總部裁員5000人。在拜訪巴斯夫時,記者就此事詢問了總部的一位負責人艾樂先生。他沒有對此作出正面回應,但表示,巴斯夫的業務量確實減少了20%,并且采取了限產和裁員的措施。
創新成為企業復蘇的核心政策之一
不過,經歷百年風云和多次經濟危機歷練的德國大企業畢竟不同尋常。記者發現,除了裁人限產等應急措施之外,每家企業都已經制定了應對危機的中長期戰略,并且正在堅定不移地實施。
保持技術領先是復蘇的核心政策之一。在蒂森克虜伯瘦身重組中,全集團54%的工程師都被集中到新的技術部。“為了保持行業內的優勢,我們必須把研發力量集中起來,每天都創造出許多實用的發明和專利。”卡斯騰·克魯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