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記者致電中石化董秘局,有關人士稱,中國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與我國臺灣中油海外石油及投資公司于該日簽署了澳大利亞海上NT/P76勘探區塊權益轉讓協議。
同時,這位負責人稱,中石化以每股52.80加元、總價82.7億加元(合72.4億美元)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的要約也已獲國家發改委批準。 2008年,Addax石油公司石油探明和概算儲量為5.36億桶,去年平均日產原油約14萬桶,相當于年產量700萬噸。這項被中石化稱為轉型收購案例無疑為其提供了可靠的石油來源。
業內人士說,如果收購成功,這將成為中國油企目前為止最大的一筆海外并購交易。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和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下稱中海油)同樣不甘落后。有消息稱,中石油和中海油已經提出“以132億-145億美元收購西班牙公司RepsolYPFSA 所持旗下阿根廷子公司YPF SA的75%股權”。
石油巨頭頻出手
2009年,金融危機使海外市場縮水不少,這給了一直糾結徘徊在“走不走出去”和“怎么走出去”兩個問題上的中國企業陡然間增添了信心,加快速度向海外邁進。
據世界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2009年上半年,在全球跨境并購規模同比下降35%的情況下,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總額同比增加40%,僅次于德國,居世界第二位。這其中,資源并購尤為凸顯。
2009年2月,中石油以4.99億加元向加拿大油氣公司VerenexEnergy收購其在利比亞的石油資產;
2009年4月,中石油聯合哈薩克斯坦國家油氣公司收購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全部股權;
2009年6月,中石油耗資10.2億美元完成收購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下一步將完成全部收購;
同樣在6月,中石化宣布耗資72.4億美元購瑞士阿達克斯(Addax)石油公司普通股,把手伸向歐洲市場;中石油購新日本石油大阪煉廠49%股權,獲國家發改委批準(交易額未公布);
2009年7月,中石油和BP聯合中標伊拉克最大油田項目;中石化、中海油13億美元購美國馬拉松能源公司在安哥拉的油田區塊20%權益,等待監管部門最后批準;
近日,有消息稱中石油、中海油聯袂出手西班牙公司Repsol YPFSA所持的阿根廷子公司YPFSA的75%股權......
其實早在2007年,中石油就曾參與YPF25%股權的競購,因當時南美洲正值“石油資產國有化”潮流,中石油最終放棄。而現在經過金融危機的沖刷,YPF今年上半年盈利下滑嚴重,上半年的凈利潤僅僅為10.47億比索(1美元約合3.83比索),同比下降高達53.5%。
此前曾傳出“中方已與Repsol商討此事”的消息,但Repsol對此否認,目前尚沒有確實報價。
但業內人士分析種種市場跡象顯示,中石油和中海油攜手聯合競購YPF的方式較可行。“鑒于中石油在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和秘魯的現有項目,這項交易會加強中石油在拉丁美洲的實力。”
而中石化與臺灣中油的合作也始于2008年,中石化通過投標獲得澳大利亞NT/P76勘探區塊權益后,向臺灣中油提出合作意向并得到了積極響應。今年6月,雙方在新加坡就該區塊權益轉讓進行了談判,達成轉讓區塊40%權益的合作共識。
煤電巨頭忙補短
8月10日,中國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兗州煤業)和澳大利亞煤炭公司FelixResources(下稱Felix)突然同時公告停牌,業內人士認為這兩家有潛在交易的公司就收購協議達成了一致。
據了解,2008年12月,兗州煤業表示,自2004年收購澳大利亞澳思達煤礦后,公司一直持續尋求境外優質資產收購項目,相關中介機構也持續向公司進行推薦,公司對中介機構推薦的眾多項目進行了考察和調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兗州煤業的收購將涉及到被收購方Felix的全盤收購,收購價格預計在20-25澳元/股,收購總金額將超過30億澳元。Felix股價最新報16.90澳元,市值約33.2億澳元。兗州煤業收購溢價超過18%。
實際上,并購Felix并非兗州煤業在澳大利亞并購第一單。早在2004年,兗煤就已小試牛刀,以3200萬澳元(約合1.9億元)收購了因失火而被關閉的澳洲澳思達煤礦,并成立了兗煤澳大利亞有限公司。
7月23日,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下稱華能集團)對外證實,華能集團有意競購印尼第五大煤礦PTBERAUCOAL(下稱BERAU公司)51%股權,此事由負責華能海外業務的華能集團香港有限公司操作,目前已投出指示性標書。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盡管此前華能集團已有幾起成功海外并購,但此次如果競購成功,將成為華能為國內電廠取得海外煤源控制權的第一單。華能人士表示: “與澳州項目和新加坡大士能源并購案不同,印尼項目將能有效銜接華能國內電廠,而不是單純的國際化運營,在此之前,該煤礦就已是華能的進口煤供應商。”
而早在2008年3月,華能全資擁有的新加坡公司——中新電力公司已與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簽署了收購大士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權的協議,交易價格為42.35億新元(約合30億美元)。為此,華能集團向中新電力投資9.85億美元。
據介紹,大士能源在新加坡電力市場擁有25%的市場份額。華能集團方面表示,此項收購為華能集團第一個100%全資擁有的海外發電公司,并為華能集團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
由此可以看出,華能啟動海外煤礦收購并非一時興起。國內煤炭供應緊張,海外煤炭價格優勢是其出擊海外的主要原因。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獲取更多的資源,國內煤炭企業還希望在海外進行煤電一體化經營。近日,中國神華集團(下稱神華集團)所屬國華電力印尼南蘇門答臘煤電項目(下簡稱"印尼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核準。至此,印尼項目已經完成中國、印尼兩國政府部門的審查程序,開始進入實質運作階段。
據悉,南蘇煤電項目總投資額為3.31億美元,神華集團持有國華(印尼)南蘇發電有限公司70%股權,計劃建設1座年產煤炭150萬噸的露天煤礦和2臺單機容量為150兆瓦的燃煤發電機組。經初步估計,該項目配套煤田儲量約4億噸,其中已經完成地質儲量勘探的面積約500公頃,可采儲量約6,000萬噸,可滿足電廠30年用煤需要。此次開工建設的兩臺發電機組預計分別于2011年4月和2011年6月投產。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市場觀察員李朝林表示,煤電一體化經營一直是我國煤炭行業和電力行業的發展方向。此次神華集團在海外試水將為國內煤電一體化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戰略性收購逢好時機
對于這股并購潮,有人說,中國的企業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蠢蠢欲動。
對此,專家表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近國際油價、煤價均處于較低水平,對我國企業來講,此時收購國外資源正是一個好時機。據記者了解,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能源巨頭海外并購的步伐明顯加快。并購的區域涉及東南亞、北歐、北美、南美、中東、非洲,加上中亞、東歐等傳統區域,世界主要產油地區都有中國企業的身影。
近年來,我國進口原油逐年增加,目前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根據國家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08年我國石油(包括原油、成品油、液化石油氣和其他石油產品)凈進口量達20067萬噸。
有業內人士表示,國內油價跟著國際油價走,以及石油依存度過高的現狀對我國能源安全是一個巨大挑戰,不利于我國的能源安全。
石油行業如此,煤炭行業的狀況也不容樂觀。由于此前國內煤價、國際煤價倒掛,加之煤電矛盾一直難以解決,國內電力企業紛紛到海外購煤炭,致使國內煤炭庫存高企,國內煤炭企業在競爭中難以形成優勢。
市場研究機構的報告顯示,在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大型油氣企業并購中,中國、俄羅斯等新興國家拔得頭籌。其中,在全球最大的10宗石油并購交易中,中國以3宗名列榜首。國內石油企業向海外擴張的速度前所未有。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說,“如此頻繁的海外并購并不僅僅是一本經濟賬,同時也是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只有在上游掌握更多的資源,才能抵御國際能源價格的快速波動,穩定國內能源價格。”
因此,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企業,都清楚地知道,現在是海外收購的最好時機,而且機不可失。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企業下半年的收購可能還會延續甚至超過上半年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