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好、產能過大
需求不旺,是中國甲醇企業面臨的另一大難題。
“甲醇的下游產品是用在出口上的化工原料如甲醛和其他精細化工品,但現在出口形勢不好,甲醇也就銷不動,甲醇和甲醛的產能都在閑置。”兗礦煤化供銷有限公司前述經理對CBN記者說。
1~7月,我國化工行業出口交貨值同比下降23.3%,其中基礎化工原料同比下降31.3%。
梁穗超還表示,根據易貿資訊的統計,1~7月國內甲醇的實際需求是590萬噸左右,同期產量已為590.5萬噸,“但前6個月,我國又有340萬噸的進口量,甲醇顯然嚴重供大于求。”
她還告訴CBN記者,截至今年7月,共計90萬噸的甲醇在國內沿海、沿江港口、化工園區及保稅區堆積,比5個月前的40萬噸增加了1倍以上,“由于中國本地產甲醇售價已不低,貿易商再尋求國內產品并倒貼運輸費賣給下游客戶非常不合算,而是安排進口甲醇進港,再就近賣給客戶。因此,我們判斷這些庫存甲醇基本都是進口產品。這說明,即便是海外甲醇也可能是處于滯銷階段。”
中國的甲醇企業還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梁穗超稱,去年中國的甲醇產能約2600萬噸,產量只有1126.3萬噸。而且,今年國內甲醇裝置的擴張速度并沒有減慢:2009年,全國預計新增甲醇裝置18套,產能約為850萬噸。
產能不斷增加的主因是:不少企業為追求暴利,前期一直在擴建甲醇設施。去年,甲醇價格一路飆高到4500元/噸,而當時甲醇成本僅為每噸2000多元,利潤空間100%以上。但現在需求回落,價格也跌到了成本價以下,所以國內企業只能停工。
“控制甲醇產能的盲目擴張很重要,此外,海外的傾銷也應引起政府的重視。”國金證券研究員劉波說。
6月24日,商務部決定對原產于沙特阿拉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的進口甲醇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這或許能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