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一些化工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暴露無遺。產能過剩說到底是結構性問題,解決結構性矛盾是行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解決產能過剩的根本途徑。
石化行業是周期性較強的行業,由于其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退出成本高等特點,必然造成石化市場周期性波動。2002年以后,在發達國家經濟復蘇以及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帶動下,世界化工行業再次進入周期性發展的上升期。2004~2007年,世界化工行業處于景氣周期價格高峰,也是我國化工行業高速發展時期,其發展速度在化學工業歷史上是少見的,每年銷售收入增長30%~35%,利潤增長25%左右。巨大的市場空間和較好的盈利能力,刺激了行業投資,使國內化工裝置生產能力迅速擴張,造成部分生產能力過剩。而金融危機的爆發,又使產能過剩的問題凸顯出來。
過剩表現:結構性過剩和階段性過剩
目前我國電石、焦炭、甲醇、二甲醚、氮肥、磷復肥、'兩堿'、醋酸、聚氯乙烯(PVC)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突出,開工率大幅下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數據顯示,6月份,純堿、燒堿、電石、PVC、甲醇、磷肥行業裝置開工率分別為83%、83.4%、78.4%、51.1%、44%、56%。2009年,預計尿素產能將達6300萬噸左右,產量在5300萬噸左右,總需求為4500萬噸左右,是歷史上尿素產能過剩最為嚴重的一年。另外,焦炭產能過剩在30%以上,二甲醚70%以上的產能閑置。
產能過剩表現為結構性過剩和階段性過剩。結構性過剩又表現在幾方面:一是原料結構不合理,如油頭造氣要改變原料結構,天然氣造氣在條件成熟時也可適當考慮改為煤造氣,原料運距較遠的產品,要進行原料結構調整,減少原料運輸費用;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大路貨多、高附加值產品少;三是技術水平落后,創新能力不足,企業競爭力弱;四是企業結構不合理,裝置規模太小,必然導致消耗高,能源效率低。階段性過剩主要表現為:在世界經濟發展較好的時候,比如2003~2007年,很多產品出現供應緊張,因此上了一批項目,但金融危機一來,這些項目就變成重復建設,導致現階段的產能過剩。盡管現在經濟正在恢復,但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回到2007年的水平,那么現在過剩的產能就很難辦。
另外,還應該放在世界范圍內看待產能過剩問題。比如,今年上半年國內外甲醇成本差異巨大,導致國外低價甲醇大量涌入,尤其是以油田伴生氣為原料的中東甲醇大量進口,嚴重沖擊了國內市場。據不完全統計,1~6月份,中國甲醇進口總量達350萬噸左右,約占總供應量的40%。受進口甲醇沖擊,甲醇港口價格低于內陸。這說明,全球化工市場已進入相對過剩的時代,經濟全球化把世界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獨善其身的發展思路已走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