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二屆“加快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化發展研討會”在浦東張江召開。國家衛生部部長陳竺出席會議。會議透露,本市將制訂全市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4年推進計劃和“1+11”的產業發展與扶持政策。
據悉,近期本市已明確由市發改委牽頭制訂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4年推進計劃,以及“1+11”的產業發展與扶持政策,即一個綜合部門———發改委牽頭,11個相關職能部門配合———包括科委、財政、稅務、醫藥衛生、知識產權等部門組成強有力的推進班子。
數據表明,張江已經成為我國創新藥物研發數最多,承接研發外包業務最活躍的園區之一。但近年來,以張江為代表的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也面臨產業化發展瓶頸。例如企業有一定優勢,但未能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中試環節成為產業鏈上的最薄弱環節;人才優勢明顯,但依然缺乏復合型領軍人物,等等。
此次研討會上,生物醫藥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在創新藥物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方面建言獻策,為破解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化發展瓶頸,全面推進生物醫藥成為上海的支柱產業提供政策建議和決策咨詢。
三十一日下午,“加快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化發展研討會”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召開。記者從研討會上獲悉,上海張江“藥谷”將采用多種舉措,加速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化。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企業代表就生物醫藥產業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市場環境、金融支持、政府引導等政策展開討論。張江高科技園區將積極響應上海市政府確立的“先行先試”的發展要求,帶動生物醫藥產業成為上海的支柱產業。
據悉,今年以來,上海市政府已經出臺多項政策,扶持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六月、上海市科委發布《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化2009年度生物醫藥產業轉化項目申報指南》,總資助額達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六月二十九日,市政協通過了《突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化發展瓶頸的對策建議》,全力推進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
據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蘭忠介紹,張江“藥谷”已經成為了中國創新藥物研發數最多、國際新藥研發注冊最多、國內外生物醫藥領域研發外包機構積聚度最高的園區之一。截至去年年底,張江“藥谷”已經集聚超過四百家生物醫藥和相關服務機構,歷年來形成新藥產品二二九個,新藥證書超過五十個。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已經成為國內最為活躍的新藥研發基地,醫藥企業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成果快速涌現。
31日舉行的“第二屆加快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化發展研討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張江“藥谷”已經集聚超過400家生物醫藥和相關服務機構,其中生物醫藥企業294家;歷年來已形成新藥產品229個,新藥證書超過50個;目前在研藥物品種207個,其中創新藥物127個,已報或將報國際臨床研究的藥物41個。
此外,張江“藥谷”還聚集了醫藥研發外包企業(CRO)40家,外包模式以離岸外包為主,業務面基本覆蓋產業鏈的全過程。上海中醫藥大學、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18個公共服務平臺和40多個科研中心組成了實力雄厚的研發創新產業群。
不久前,總部位于張江的和記黃埔醫藥(上海)有限公司發布了其自主研發的治療克羅恩病的創新藥物“HMPL-004”的國際多中心Ⅱ期臨床試驗結果,這也是第一個由我國醫藥公司獨立在歐美完成國際多中心Ⅱ期臨床試驗的創新植物藥。
張江生物藥物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蘭忠說,張江“藥谷”已成為我國創新醫藥研發數最多,以美國、歐盟為目標的國際新藥研發注冊最多,國內外生物醫藥領域專業CRO機構聚集度最高、承接研發外包業務最活躍的園區。
據介紹,目前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已進入蓄勢待發的關鍵時期,下一步將整合優勢資源,加快從“集聚發展”到“集群發展”,打通產業化瓶頸,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