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出了毛病,還可以換純凈水、礦泉水喝;大氣一旦出毛病,所有人都將無法逃避。”近日,記者在華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采訪時,該院院長黨志教授用了一個通俗易懂的比較,表明該院6月與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共同組建“珠三角大氣環境研究聯合實驗室”的意義。
有資料表明,上世紀60年代香港的“灰霾”問題比較突出。80年代以后,隨著珠三角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廣州、深圳、香港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群的灰霾天氣迅速增加。去年,珠三角地區灰霾日數在100天以上,明顯多于其他地區。甚至有人說,灰霾之下的珠三角,人人都是“吸塵器”。
“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典型的跨區域性特征,有效解決,不僅需要政府層面多方協調與配合,也需要在科學研究層面上的合作與資源優勢互補。‘珠三角大氣環境研究聯合實驗室’就是應運而生的。”黨志說。
今年初國務院發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健全大氣復合型污染監測和防治體系,著力解決大氣灰霾問題。”廣東省科技計劃專門設立了粵港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專項,其中共同組建“粵港區域大氣復合污染綜合防治技術與控制策略研究聯合中心”是重點支持的專項之一,并選擇“珠三角大氣環境研究聯合實驗室”作為依托平臺開展研究工作。
“聯合實驗室”粵方主任、華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副教授鄭君瑜介紹,該中心主要目標為:以此研究中心為平臺,匯聚粵港澳珠三角地區在大氣復合污染治理與研究領域內具有突出科技創新能力的研究人員,共同組建大氣復合污染綜合治理相關的高水平研發團隊。經過3年左右的建設,使之成為粵港制定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控制策略的高端智庫和重要的科研創新基地;為推動粵港澳珠三角地區科技、環保一體化建設作出貢獻。
“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場所由華南理工大學提供,項目總投資額為900萬元,已投入500萬元,主要為香港科技大學以聯合實驗室為基礎投入的儀器設備,新增投資400萬元中,華南理工大學配套經費100萬元,廣東省政府省科技廳專項資金也將給予支持。中心未來走上良性循環可通過成果轉化、技術轉讓、項目申請、人才培養等途徑獲得可持續發展所需的資金。”鄭君瑜說。
經過周密調研,廣東省科技廳對外合作處有關負責人評價聯合研究中心選擇該“聯合實驗室”作為依托平臺有“一箭多雕”之功。依靠科技控制、減少大氣污染,還居民以新鮮空氣;聯合研究中心作為創新平臺的建設不同于一般的項目合作,項目合作是“虛”的,往往結題人散,平臺是“實”的,隨著時間推移,不僅基礎設施需要不斷增加、更新,人才隊伍、創新文化也會形成良好的積淀;同時,通過香港這個和國際接軌的窗口,可以加快大氣復合污染治理與研究領域內國際頂級人才的集聚,拓寬在這個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使一些可能不容易在內地實現的國際合作,通過香港來實現,從而進一步縮短我國大氣復合污染治理與研究與國際接軌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