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幾大利好政策的實施對處在低迷中的塑料行業來講無疑起到了振奮、指導和推動作用。這幾大政策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增值稅轉型、出口退稅調高、對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進行調整等。
一、《意見》有助于塑料制品市場擴大
《意見》指出,把保持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圍繞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增強科技支撐,加大投入力度,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改革創新,千方百計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繼續提供有力保障。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中國經濟的長久穩定發展才能有所保障,中國形成以內需拉動為主導的經濟模式才有堅實的基礎。具有“服務三農型”特征的塑料行業中農用薄膜、塑料管材等行業必將從中受益,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大。
二、《規劃》有效指導塑料行業發展
《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出臺,提振了我國輕工業克服經濟危機、實現平穩發展的信心,必將對當前和今后輕工業的發展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規劃》有利于塑料工業穩定與發展,對行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有重大指導作用。改革開放30年來,塑料行業在一些地區的產業集群化發展成效顯著,特色經濟區域優勢鮮明,推動了產業迅猛發展。這與《規劃》中“加強產業政策引導,推動產業轉移,培育發展輕工業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是相吻合的,是今后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加大對中小輕工企業的財稅和信貸支持”這一政策則惠及了占行業企業總量90%以上的塑料企業,為這些中小型企業發展營造了的良好環境。相信在《規劃》的指引下,未來兩三年內,我們完全可以加快輕工業走出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造成的困境,在食品、造紙、家電、塑料等重點行業率先實現經濟的復蘇和振興。《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通過以后,國家發改委發布了《輕工業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投資方向(2009~2011年)》,該文件從六個方向,確定了未來幾年里,我國輕工行業在技術進步與技術改造方面的投資方向。這六個方向分別為:
(1)重點裝備自主化;
(2)重點行業技術創新與產業化;
(3)提升行業總體技術水平;
(4)推進行業節能減排;
(5)食品加工安全能力建設;
(6)增加國內有效供給。
由此可以看出,該文件秉承了《規劃》的主張,對行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有積極推動作用。
三、增值稅轉型為企業減壓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提交的增值稅轉型改革方案獲得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1月1全國范圍內將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經測算,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將減少當年增值稅收入約1200億元、城市維護建設稅收入約60億元、教育費附加收入約36億元,增加企業所得稅約63億元,增減相抵后將減輕企業稅負共約1233億元,是中國歷史上單項稅制改革減稅力度最大的一次。
增值稅的全面轉型是提振經濟的一大長期利好,力度大、影響范圍廣,對于塑料行業來說,不僅能夠通過對整體經濟的提振,改善企業的外部生存環境,更能夠直接減輕企業稅負,減輕企業成本壓力,促進利潤的提升,更有利于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推進行業發展。
四、提高出口退稅率緩解出口下滑
輕工行業具有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特征,出口增速的明顯下滑,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已經越來越大,此時調整出口退稅顯得尤為必要。塑料行業在2007年“壓貿易順差”的大形勢下,被定為“兩高一資”類行業,第39章除免稅的商品外,出口退稅率水平從11%一律下調到5%,給塑料行業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目前,在“保增長”的大環境下,國家提高了塑料制品出口退稅率,主要商品出口退稅率經數次回調,目前已提高到13%,這項政策給塑料行業企業帶來良好發展機會。但目前造成塑料商品出口下滑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市場需求的持續萎縮。對于塑料企業來說,是不能單單僅靠政策扶持,調高出口退稅率來生存,塑料企業應從找出自身中存在的問題,加快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調整,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尋找更廣泛的市場發展空間。
五、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調整給企業松綁
2008年12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發布公告,將《商務部海關總署2007年第44號公告》限制出口類目錄中的部分塑料原料、塑料制品、木制品、紡織品等共計1730個十位商品編碼剔除。這意味著,為塑料及塑料制品企業松綁,出口不再受限制。這與出口退稅政策一起為我國塑料企業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和穩定開拓國際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對于塑料加工的初級產品,國家仍然給予限制。